第108章 田契(1 / 2)

“典農校尉司職農產、民政和田稅,這田契之爭正在張勳的管轄範圍之內。”

雖然劉和對漢末的部分官職及職權範圍不是很清楚,但封旻對此卻如數家珍,及時的幫了劉和查漏補缺。

說道這田契之爭,根子還是在屯田的上。

屯田所在的荒地處在巢湖邊上,由湖底的淤泥堆積而成,土地極其肥沃,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水田,灌溉非常便利。

開出的生田雖然比不得上等的熟田,但比之下等熟田也不差了,甚至好的地段堪比中等的熟田。

如此可口的肥肉,當然引得群狼環伺。

按理說如此的有潛質的沃土早就被士族們開發出來,為何會留給劉和呢?這問題出在大漢的土地製度上。

大漢一半以上的耕田,全部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裏,而在建國初期,這些田地大部分是屬於自耕農的。

然而這天下名義上屬於天子,地方上卻被世家大族把持著,他們的實力也滲透到了地方的方方麵麵。

經過經過幾百年的豪取掠奪,自耕農的土地便漸漸轉移到了他們的名下,而自耕農則漸漸成為了他們手下的佃戶。

大漢耕田是私有製,自耕農的土地所有權當然歸他們自身所有,也就給他世家大族們的侵吞的機會。

然而除此之外的土地,哪怕是一塊荒地,所有權也歸屬與帝國,大族們的是不敢動。等到天下大亂,朝廷鞭長莫及地方,這些土地卻又被諸侯們占有,大族們更是不能動。

否則他們傷財勞力之後,將巢湖荒地給開墾出來,豈不是跟別人做了嫁衣?

這樣出力不討好的事情世家大族們是不會去做的。然而又便宜不占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做。

所以隨著屯田分配方案的出現,事情就來了。

合肥新開墾出的生田有兩種分配方案,一種是有幕僚們策劃的三年所有製。

即流民開墾出的生田第一年產出全歸流民所有,不收稅;第二年產出,交一半稅;第三年產出正常交稅,土地正是歸開墾者所有。

目的是激勵流民,增加屯田的數量和質量。

但這一方案被劉和當場否決了,因為這與他屯田的目的背道而馳。

因為劉和屯田的目的有兩重,一是為了增加本集團的收入,維持勢力的運行和發展,二是將部分耕田充作軍田,以作撫恤獎勵之用。

於是幕僚們提出了第二種解決方案,那就是將流民所開墾出的田地記錄在案,等開荒結束之後,以記錄的田地開墾量為準,按照一定的比例劃出部分土地,直接獎勵給流民。

這樣的好處是流民當年就可以獲得耕地,擁有自家的田地,積極性依然很高。而剩下的田地當然了還是需要流民耕種,隻不過所有權歸官府,產出交的田稅要比自耕田高。

但第二套方案執行起來要比第一套遇到的困難多,花費的時間也更多。

於是屯田的主事們花費了很長時間,終於在昨天將一切準備就緒。

不想就在官府給流民的劃分好了自耕田,出具了田契,準備分發的前夕,這些田契竟然不見了!同時不見的還有一位叫宋昱的主事。

等第二天才有消息傳了出來,原來這些田契竟然到了士族們的手中。

對此劉和當然是不會承認的,下令要將這些田契收回來,但這時張勳的此時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作為一郡的典農校尉,他可以名正言順的插手此事。

若劉和堅持田契作廢,勢必會與張勳發生衝突,並很有可能惹怒袁術。

要知道淮南已經成為了袁術後方,其能否穩定,關乎著他被征伐中原的大計,若真與張勳鬧起來,恐怕正遂了張勳等人的意。

劉和現在可是寄身在袁術治下,可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與袁術翻臉。

但是若要劉和讓步,那更不可能,否則以後劉和還有什麼威信可言?

劉和捏了捏眉中,神色有些疲憊。

“張勳不是因為上次之事被袁術責罰,要被貶職嗎?怎麼突然又被任命為了典農校尉一職?”

“聽說是孫策的建議。”

聽到劉和提問,封旻便將收集到的情報大體講了一下。

原來袁術一開始確實想要責罰張勳,但是由於張勳用起來還算得力,將他從身邊踢開,又有些猶豫。

這時張勳不知什麼時候勾搭上了長史楊弘,在楊弘的卻說下,反複無常的袁術竟然一改前章,不但沒有重罰於他,反而打算任命他為淮南太守。

這一決定引起了他帳下文武的一致反對,尤其是閻象的反對尤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