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把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化為孩子自己的、內在的要求,化為孩子自己的觀念與想法。當與孩子在某一問題上出現爭執時,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意見,並向他提出忠告,用恰當的方法解決矛盾,這樣就可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的出現。
脾氣暴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現一些極端性格,比如,小孩子往往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無理取鬧,做什麼都為自己著想,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如意就發脾氣、哭鬧等。由於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常常會表現出沒有主見、性情隨環境而變,或是在一些非正式群體的活動中搞“哥兒們義氣”等,這一切都是孩子不成熟的表現,父母有責任引導他們冷靜地對待生活,潛移默化,幫助孩子糾正“愛發脾氣”的不良行為。
孩子發起脾氣來,喜歡大哭大鬧,在地上撒野,令父母束手無策。父母為了節省時間,或一時心軟,又或許正身處公共場所,為了保存顏麵、儀表,便依了孩子的心意去做,這樣往往助長孩子發脾氣的習慣,而且孩子還學會了如何控製父母。
無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有生氣的權利,問題在於如何引導孩子去表達和發泄自己的情緒。每當孩子發脾氣時,最好是先了解原因,加以合理處置,如發現孩子表達方式不對,應作出指正。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幾種:
為了達到目的
孩子哭鬧,往往為了獲得心愛禮物,或對父母作出一些要求。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衡量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例如父母答應了孩子今天去海洋公園,卻又臨時取消,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為了保持父母的信用,應立即作出行動,如果實在不能實時行動,便應答允孩子下星期再去,現在以其他東西補償。
如果麵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出門前大家已商議好今天隻逛街,不買玩具,但到了玩具店,孩子仍然固執要買,父母也隻好直接作出答複:“我們已作好協議,無論如何,我們今天是不買玩具的。”然後帶孩子離開現場,以免對別人造成滋擾。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態度要慈愛,立場要堅定。玩具完全可以改天再買給孩子。
逃避責任
孩子犯了錯,唯恐父母責罰,很可能會放聲大哭,企圖以哭聲掩蓋父母的注意力。父母措手不及時,不妨請孩子替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例如孩子不慎把湯弄灑了,就大哭起來,媽媽可以說:“湯灑了把它擦幹就好了,不要哭,下次要小心啊!”然後協助他抹好台麵。
吸引父母注意力
當孩子一個人獨處時,很想父母陪伴自己,但爸爸上班了,媽媽在廚房工作,以致冷落了孩子,這時,他便會用哭鬧來吸引別人注意。如果可能的話,最好陪孩子玩一會兒,然後告訴他父母要工作,待會兒再陪他玩。對於孩子經常性的撒嬌,父母大可以讓他自己安靜下來。
受父母的脾氣影響
如果父母本身性情暴躁,動不動吵架,孩子的脾氣便也好不到哪裏去。此外,父母的管教態度不一,令孩子難以適應,或常常找孩子出氣,是使孩子生氣原因之一。
當孩子年紀漸長,要告訴他們學會控製自己,改用別的方法向別人述說自己的感受,不要動不動大吵大鬧。隻有做到這樣,才能有良好人際關係。
改變孩子發脾氣的習慣,首必須創設一個平靜的環境與氛圍。父母應有意識地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心平氣和地處理事情,特別是當著孩子的麵更需心境平和,處事大度。孩子在安安靜靜的家庭環境中會逐步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