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友伴群體,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可忽視的。父母應盡可能地向孩子推薦或者幫助孩子選擇一些性情比較平和的友伴,支持他們的交往,使孩子在這樣的群體氛圍中逐步潛移默化,改變發脾氣的習慣。
建議脾氣暴躁孩子的父母,結合日常生活進行一係列“磨性子”的活動。例如,讓孩子參加學校或校外的書畫興趣小組,在書畫練習中陶冶性情;讓孩子和媽媽一起剝毛豆,理韭菜,參加諸如此類的家務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培養耐心、毅力;雙休日時,與孩子一起進行登山、遠足等活動,磨煉孩子的意誌,增強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許多實踐證明,這些活動實施一年之後,有發脾氣習慣的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發脾氣行為的發生率也明顯降低。
此外,對孩子的發脾氣行為不要過多責難,更不要實行體罰。那樣做,效果隻會適得其反。父母要把目光更多地關注在孩子身上,把讚揚的話語、讚許的笑容更多地投向孩子平和的行為上,讓孩子在不自覺中將其注意力移向好的方麵。千萬不能讓孩子時時提心吊膽,總是擔心自己又做出激烈的為父母所討厭的行為。殊不知,越是提心吊膽,越容易出格,越容易發脾氣。
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弱點,在兒童群體中更為普遍。美國俄亥俄州某著名中學的一項統計結果表明,97%的學生認為,做公開演說是世界上兩件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另一件是核武器)。某雜誌的“讀者信箱”曾收到一封學生的來信。
信中寫道:“我有一個大缺點,就是特別怕羞,一碰到上黑板做題或和陌生人說話時臉就紅,我該怎麼辦?”
孩子羞怯心理的表現有多種形式,大多數羞怯的孩子都伴有以下現象:學習成績差,不與人交往,不願與同齡小孩玩耍,逃避課堂討論,不主動發言,不願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麵,做什麼事都要父母陪著,不能單獨外出,怕見生人,在生人麵前不知如何應付,說話低著頭,聲音小,愛臉紅,說話辦事都在別人後麵,甚至連笑也不敢先於別人。除此之外,有時羞怯的小孩也會恃強淩弱,表現出驚人的舉動,但在內心深處卻是很羞怯的。總之,過分的羞怯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學習、生活和人際關係,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阻礙。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能幫助孩子克服這種不健康的交際心理。
那麼,為了幫助孩子克服羞怯的心理弱點,父母具體該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要搞清楚孩子羞怯的原因。
羞怯在本質上就是一種不自信,造成這種心理狀況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
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主要環境。如果這種環境不好,定會給孩子造成很多的心理障礙。據調查,有羞怯行為的孩子,其父母本身就存在羞怯的情緒。在別人麵前說話辦事畏畏縮縮。另外,對孩子經常打罵、責備,或夫妻離異,對孩子的打擊是很大的,使孩子缺乏依靠、交流和親情的撫愛。孩子從小就覺得比別人差,形成羞怯、自卑的症結。
學校環境
孩子的成長,學校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學習成績好的孩子,經常受到老師同學的表揚,在學校表現出自信;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往往受到老師同學的批評、責備,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害怕、羞怯的情緒,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不敢與別人交往,用一種退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受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