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吃出健康——做孩子最好的營養師(3)(1 / 3)

隻要正確喂養、及時添加輔食,孩子消化吸收功能正常,2歲之後能一日三餐正常飲食,就不必額外補充營養素。如果孩子患有厭食、偏食或經常腹瀉,就會出現蛋白質缺乏,導致孩子發育遲緩、反複患病等,所以,這類孩子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的補充蛋白質。

盲目追求“大補”反會害了孩子

像銀耳、桂圓這些所謂“大補”的食品,其主要成分其實是糖類,根本稱不上補品;燕窩中蛋白質含量可達50%,但在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中燕窩含量很少,主要是糖水;人參是大補元氣的中藥,鹿茸、阿膠都是助陽、補血之品,均不適於兒童服用;蜂王漿引起兒童性早熟也早有報導。

藥補不如“食補”

一個健康的孩子從食物中就能攝取全麵豐富的營養,所以沒有必要盲目補充營養品。如果經醫生檢查確實需要補充營養,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選擇一種合適的補品,有針對性地正確添加。

孩子營養補品“黑名單”

(1)人參、鹿茸、阿膠、冬夏蟲草、花粉、蜂皇漿。市場上常見的這些產品有參蜂乳、人參蜂皇漿、生物健、鹿尾精、人參茶、補腦膠囊、補腦汁等。

(2)白木耳、桂圓。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對成年人有滋補作用,但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沒有什麼特殊的營養保健作用。

(3)燕窩。燕窩中的蛋白質所包含的氨基酸成分不全麵,不適宜兒童的生長發育需求,對他們來講不是最適宜的營養保健品。

(4)蜂膠。蜂膠能提高免疫力,減少感冒的機會,但不適合孩子。並且,部分蜂膠還含酒精,對孩子生長發育不利。

(5)熟地、龜板、鱉甲、何首烏。這些營養保健品可引起孩子上腹脹悶、舌苔厚膩、食欲減退、腹瀉或便秘,不僅對孩子沒有什麼滋補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小兒病後如何進行飲食調理

小兒病愈後應該吃些什麼東西?這涉及到病後調養的問題。

如何進行病後飲食調理呢?小兒病後飲食調理的原則是:富於營養,容易消化,從少到多,從淡到濃。

小兒病後胃腸薄弱,消化力降低,常常感覺口內無味或口苦,沒有食欲,所以要吃能增進食欲的飲食,可供給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蓮子粥、山藥粥,配給甜醬菜、大頭菜、或豆腐乳等小菜,飲食中不宜吃脂肪食品,以清淡爽口、多樣化為好。並補充以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獼猴桃汁、紅棗湯、山楂水、蜜餞紅果、海棠、鮮廣柑汁等,以增進食欲。以後逐漸給清雞湯掛麵、餛飩、菜泥粥、瘦肉末粥等。飲食不要太鹹,少量多餐,常帶“三分饑”為宜,這樣有利於消化吸收。以後根據小兒食欲和消化的情況,逐漸補充優質蛋白質,以補充蛋白質分解代謝的消耗,以免病後營養不良,可多用牛奶、雞蛋、瘦肉、魚、豆腐等生理價值高的蛋白質。此外,還應供給大量維生素,其中尤以維生素A、維生素C更能增強身體抵抗力,促進身體康複。待小兒消化功能改善後,尚應注意纖維素的供給,以保持腸道通暢。因此,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粗糧,以補充維生素的消耗。

有些患兒平素食欲好,病愈之後仍多思食,此時應控製食量,並給予清淡粥食,不要恣意過食。因得病之後,胃氣尚虛,餘邪未盡,若病後進食過猛,常常不易消化,反致餘邪挾食滯而重新得病,中醫謂之為“食複”,因此對食欲好的孩子,病後也應適當控製飲食。

兒童春季飲食原則及營養食譜

春季飲食原則

春季是陽氣生發,萬物複蘇,生機勃勃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氣溫變化較大。故當順應天時的變化,通過飲食調養陽氣以保持孩子身體的健康。春季飲食應當以辛甘、清淡為主,要多喝白開水,因為春季多雨,多風,多寒,多濕。中醫藥認為,辛能散風,濕能去寒,淡能滲濕,甘能健脾。這樣,人體應能抗禦外邪侵襲,健脾益氣。

春季食養總的原則是:

(1)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就是說要在主食除了米麵雜糧外,還要適量加入豆類、花生等熱量較高的食物。

(2)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是指奶類、蛋類、魚肉、禽肉、豬牛羊瘦肉等。

(3)保證充足的維生素。青菜及水果的維生素含量較高,如西紅柿、青椒等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是增強體質、抵禦疾病的重要物質。

春季食養菜單:

蔬菜:油菜、菠菜、豆類、胡蘿卜、南瓜。

水果:柑橘、紅棗。

肉蛋禽:蛋黃、鴨肉。

水產品:海帶、紫菜、海蜇。

春季營養食譜

素什錦包子:先將木耳、雞蛋餅、蘑菇剁碎,然後加蔥花、薑末、精鹽,再加胡蘿卜末,用熟花生油調勻,即可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