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家也有頭腦發熱的時候(1 / 3)

特別話題

作者:吳繼金 賈向紅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政治上的,經濟上的,我們有過多少瘋狂的運動啊!科學家們頭腦為什麼會發熱,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科學家作為在某一領域、某一學科有特殊建樹、特殊成就的專業人士,是頭腦冷靜、嚴謹客觀、講科學的人,因而人們把更多的信任與依賴投注在他們的身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學家是社會良知的體現,是民眾心目中最後的道德底線和信心支撐。

然而,在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伴隨著整個社會狂熱的氣氛,作為社會精英群體的科學家也受到了感染,頭腦開始發熱了。他們不僅提出“畝產過萬斤”等反科學的豪言壯語,不斷創造了科學史上的“奇跡”,更令人可悲的是一些著名的科學家也因頭腦發熱而喪失了科學觀念,甚至連一些基本的科學原則都被拋到了腦後,使人們陷入到迷茫的境地,進而成為這場政治運動的推波助瀾者。

錢學森論證“畝產過萬斤”

1958年2月,批評“反冒進”的南寧會議剛剛開過,中國科學院就在北京舉行各研究所所長會議,部署科學工作的大躍進。在會上,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在我國實現呼風喚雨、普遍應用電能等遠大理想,現在就要考慮進行準備工作。例如水利方麵實現了農業綱要後,就可以基本上免除不太大的自然災害,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如台風,也可以應用人工氣象控製的科學方法來控製;降雨量的多少同樣可用人工控製,這方麵的研究就是雲霧物理學。他還說,我相信理想的、極樂的世界不久的將來就會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建立起來。

錢學森在1958年6月16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糧食畝產會有多少?》的文章,不但肯定已經放出的那些農業“衛星”,而且還論證了糧食豐產的潛力還很大,可以達到畝產四五萬斤。文章指出:

“前年賣糧用籮挑,去年賣糧用船搖;今年汽車裝不了,明年火車來嫌小!”這是江西井岡山的一首民歌。我們的土地正在農民雙手豪邁的勞動中,獻給人們更多的糧食。6月12日的《中國青年報》第一版上發表了一個動人的消息:河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繼小麥畝產2105斤後,又有2畝9分地每畝打下了3530斤小麥。

土地能給人們的糧食到頂了嗎?

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今後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年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取決於每年單位麵積上的太陽光能,如果把這個光能換算成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土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的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作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每畝的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這並不是空談。舉一個例:今年河南省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竟在一畝裏收160萬斤蔬菜。雖說蔬菜不是糧食,但到底是畝產160萬斤。

所以,隻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今天的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寫了《駁“糧食增產有限論”》長文刊於1958年8月《紅旗》雜誌。文章寫道:“不久以前,科學家錢學森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一篇有趣的短文,如果植物能利用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稻麥的畝產量就有可能達到4萬斤。這說明了農業的生產潛力有多大。”陶鑄在文中不點名地把質疑、批評、反對他的科學家批判為“糧食增產有限論”者,認為“糧食增產有限論”是同資產階級的“土地報酬遞減律”學說和反動的人口論殊途同歸的。

錢學森的這篇文章,毛澤東主席是看過的。在毛澤東身邊工作過的老同誌寫的《給毛澤東的三次上書》一文中記載:1958年11月武昌會議期間,他應邀去東湖招待所毛澤東的住處交談。“我特意問他,你是在農村長大的,長期在農村生活過,怎麼能相信一畝地能打上萬斤,幾萬斤糧?他說看了錢學森寫的文章,相信科學家的話”。

大躍進運動的責任當然主要在最高領導人身上,但不管怎麼說,錢學森的這篇文章為放“高產衛星”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