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家也有頭腦發熱的時候(2 / 3)

竺可楨等科學家與農民的擂台賽

大躍進運動期間,全國科聯和北京科聯組織中科院生物學部、中國農科院和北京農業大學的科學家,與來自河北、河南、湖北等省的30多位種田能手舉行豐產座談。會前,科學家提出的指標是:畝產小麥1.5萬斤、2萬斤、3萬斤;畝產水稻2萬斤、3萬斤、4萬斤;畝產甘薯15萬斤、20萬斤、26萬斤;畝產籽棉3千斤、4千斤、6千斤。科學家認為這些指標夠高的了,可是當聽到種田能手提出的指標時,還是大吃一驚,發現自己準備公開的三項指標已是大大落後於農民兄弟,隻得修改自己的指標,提出畝產小麥3萬斤,畝產水稻3萬斤,畝產甘薯40萬斤,畝產籽棉1萬斤。而生物學部與農科院間也展開了挑戰賽,生物學部的指標是畝產小麥6萬斤,畝產水稻6.5萬斤,畝產甘薯50萬斤,畝產籽棉2萬斤。

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輯、商務印書館1959年出版的《大躍進中的中國地理學》一書中,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題為《擺在地理工作者麵前的任務》的文章,就放在最前麵。竺可楨在文章中就寫下了這樣的話:“1958年9月間全國科協在北京開成立大會時,有不少豐產勞模參加會議。在閉幕那天豐產勞模對科學院挑戰,要和科學家競賽,看1959年誰能得到最高豐產。科學院的生物學部逼上梁山,倉促應戰,提出1959年創小麥每畝5萬斤的指標。在北京近郊辟了6畝地,深耕到2公尺,密植到每畝種子200-400斤,施肥到每畝75萬斤,1959年能否完成任務,照現在所出的麥苗看來很成問題。但是我們即使不能得到每畝小麥5萬斤的收獲,即使我們輸給了老農,他們1959年放上衛星以後,我們仍能獲得許多經驗。”

科學家畢竟是科學家,不隻是說說而已,還真的認真去試驗。會後,生物學部組織了豐產試驗田委員會,在6畝小麥試驗田裏,深翻10尺,每畝下種260斤到400斤,施糞肥40-60萬斤。試驗田白天鼓風機轟鳴,以增加二氧化碳;晚上燈光如同白晝,以增加光合作用。盡管如此賣勁,想盡了各種辦法,到第二年麥收時,其中最好的一塊地畝產量也隻有900斤。

荒唐的科學研究課題

1958年8月4日,毛澤東到河北省徐水縣視察。村裏牆上畫著鮮豔的壁畫:年輕人攀著刺破藍天的玉米秸爬上天空;老漢乘著比船大的花生殼,飄洋過海,周遊世界;嫦娥從月宮下凡,到農田采摘鬥大的棉桃……縣委書記張國忠向毛澤東彙報,今年全縣平均畝產達到2000斤,總產量達到12億斤。此外,還要放大衛星,山藥畝產120萬斤,一棵白菜520斤,小麥畝產12萬斤,皮棉畝產5000斤。

毛澤東聽了,高興地問:“要收那麼多糧食呀!你們全縣31萬人口,怎麼能吃得完那麼多糧食呢?你們的糧食多了怎麼辦呢?”“糧食多了換機器。”又問:“換機器也用不完,又不是光你們糧食多,你換機器,人家不要你的怎麼辦?”“那我們用山藥造酒精。”“那每個縣都造酒精,哪裏用得了那麼多的酒精啊!”“我們隻是在考慮怎麼多打糧食。”“也要考慮怎麼多吃糧食呢,其實糧食多了還是好。多了,國家不要,誰也不要,社員們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頓飯也行!”

毛澤東又說:“你們這麼多糧食吃不完怎麼辦?糧食多了,以後就少種地,一天幹半天活,另半天搞文化,學科學,鬧文化娛樂,辦大學、中學,你們看好吧?”

當問到生產社改什麼名字時,社長說叫“農莊”。蘇聯已經有集體農莊這個名稱了,毛澤東說:“還是叫人民公社好。”從那以後,“人民公社”就在全國普遍開花了。

毛澤東視察徐水縣時提出了要研究糧食生產多了吃不完怎麼辦的問題,由中央一位主管科技工作的負責同誌,以最快速度傳達給了中國科學院黨組。不久之後,中國科學院四個化學和兩個生物學研究所不得不派人投入了這個根本不存在的“糧食生產多了吃不完”怎麼辦的研究。對於這項“天方夜譚”式的任務,科學家明知其絕不可為,然而在高壓之下卻不得不違心而為之。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國家的財力和物力,都白白地浪費。曾幾何時,才發現不是糧食多了吃不完,而是糧食嚴重短缺不夠吃,鬧饑荒的問題。1960年,糧食嚴重短缺,中國科學院和許多科研單位被緊急動員投入研究代用食品度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