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最後一個季度是全球大選的高峰期,將近20個國家舉行全國和地方選舉,大多以執政黨獲勝,選舉引發的政黨力量變化不大。同時受國際債務危機抬頭以及氣候變化議題升溫的影響,多國政黨形勢趨向複雜,朝野博弈不斷。
(一)國際金融危機後續效應發作,多國執政黨處境艱難。一是一些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負麵效應顯化,政府財政赤字擴大、債務危機頻現,執政黨應對困難。阿聯酋迪拜主權基金債務危機和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後,西班牙、烏克蘭、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及墨西哥等國債務危機公開化,少數國家信用等級被降低,多國市場和社會一度陷入恐慌。不少國家反對黨借機向執政黨發難,煽動社會不滿情緒,謀求推動執政黨改變政策甚至政府下台。多國執政黨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尋求與反對黨和民眾溝通,同時積極采取相應政策,避免事態惡化。二是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尚存不明確因素,刺激主流國家繼續加大應對金融危機力度。世界經濟形勢雖然出現好轉勢頭,但受債務危機以及主要經濟體經濟形勢不穩影響,不少大國陸續強化反危機政策。美國民主黨政府出台金融監管和大規模政府支出方案,著力促進就業、推進醫改。日本民主黨政府和法國人民運動聯盟政府分別通過了數額不等的經濟刺激計劃、政府借貸計劃,俄羅斯政府擴大社會保障範圍,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刺激內需。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等發展中國家盡管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執政黨也努力維持現行反危機政策,還量力推出一些新的應對舉措。匈牙利、羅馬尼亞、牙買加等一些國家執政黨受財政赤字壓力,不得不進一步削減公共開支乃至加稅。
(二)氣候變化議題大幅升溫,牽動政黨相互博弈。一是一些政黨、政黨組織積極爭取氣候變化話語權。新興國家和中小國家主流政黨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之前,積極發力,爭取主動權。巴西勞工黨政府在減排目標製定等方麵態度積極,積極與主要發達國家及其他新興大國協調立場,爭取擴大影響尼泊爾多黨聯盟政府以及馬爾代夫民主黨政府分別在珠峰和水下開會,以期喚起國際社會對其生存環境的關注,加大應對氣候變化投入。一些政黨組織也積極發聲,意圖影響和左右國際輿論。歐洲人民黨要求非歐盟發達國家作出類似歐盟的具體的減排承諾,發展中國家也要確立與其增長潛力相符的減排目標。亞洲政黨國際會議以及拉美政黨常設大會等政黨組織進一步加大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溝通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二是主要國家朝野圍繞氣候變化立場激烈交鋒。迫於國際輿論壓力,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主要國家執政黨希在哥會之前就減排問題達成一致,從而對國際社會作出回應,但卻遭到反對黨強有力牽製和掣肘,澳大利亞工黨政府的碳排放交易法案和美國民主黨政府的有限減排目標均遭遇“難產”,印度反對黨以議員集體離席抗議執政黨國大黨的減排承諾。
(三)一些發展中國家政黨形勢出現複雜變化。一是少數政黨推進地方分權、自治及分離活動,激化國內政治鬥爭。印度安得拉邦地方政黨“泰蘭納加民族委員會”積極推動分邦並與地方政府展開激烈鬥爭,引發全國性大邦化小、各自為政的“分邦運動”。尼泊爾朝野鬥爭進入新階段,聯合尼共(毛)新近訴諸地方自治運動,單方麵宣布在多個地區實施自治。塞爾維亞科索沃、格魯吉亞阿布哈茲地方政府分別舉行選舉,向國際社會展示其“獨立性”,兩國中央政府和執政黨積極幹預但成效不彰。二是部分國家政黨惡鬥,黨派矛盾尖銳。菲律賓傳統家族政治釀苦果,馬京達瑙省安帕圖恩家族為保持對該省的權力控製,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政治屠殺事件。作為拉美地區最新一次政變活動的後續,洪都拉斯反對派試圖以大選的合法形式漂白政變,並對被罷免總統塞拉亞持續打壓,使得和談之路遙遙無期。摩爾多瓦在野黨摩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堅決抵製右翼執政聯盟總統候選人,使得第二次選舉產生的議會也未能選出總統。捷克公民黨在聯合政府垮台後,謀求重返歐洲傳統右翼,以反共旗號統領和號召右翼,與本國左翼政治力量進行搏鬥,三是一些國家政黨以妥協、自律等方式,著力化解政治挑戰。伊拉克朝野各黨、蘇丹全國大會黨和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經過艱苦談判,最終就選舉法達成共識,為各自國家選舉排除了障礙。黎巴嫩多數派和少數派、馬達加斯加主要政治力量達成組建聯合政府協議,緩和了國內政治危機。羅馬尼亞、加蓬等國政黨選舉爭議以法律形式有效解決。阿根廷正義黨政府製定《政治改革法》並推動議會通過,規範了政黨活動以及領導人行為。波蘭公民綱領黨、克羅地亞民共體等政黨主要領導人在被揭露貪腐醜聞後,均選擇辭職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