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此同時,我國金融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是: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總體粗放,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仍存在不少問題,農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後,利率、彙率等方麵的市場化改革還需進一步推進,金融宏觀調控還有待改進,金融監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金融業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對此,要做好改革頂層設計,並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金融領域重點改革
(一)明確改革總體方向。本輪金融危機後,關於改革方向出現了很多討論。“摸著石頭”最終的目標是“過河”,不能在中間停滯,更不能“渾水摸魚”。李克強副總理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說:目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要深化財稅、金融、企業、價格、收入分配製度等方麵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破除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仍然應該是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總體方向。
(二)做好改革頂層設計。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涉及麵廣,尤其是涉及部門職責和利益,難度極大。因此,改革不能由利益部門主導,否則極易“跑偏”。應借鑒國有銀行改革的經驗,成立多部門組成的國務院領導下的改革工作小組,設計改革總體方案,利益部門具體落實實施方案。
(三)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製度建設。一是建立並不斷完善宏觀審慎管理製度。當前急需的是建立與宏觀經濟增長和信貸增長掛鉤的動態撥備製度,一方麵控製信貸規模的過快增長;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建立“逆周期”的利潤調節機製。二是加快推出存款保險製度。一方麵為中小銀行發展提供製度支持,控製過多係統重要性銀行的出現;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做好準備。三是建立消費者保護製度。消費者首先需要保護,其次才需要教育。應由相對獨立的第三方承擔該職能,不應監管部門負責,更不能由行業協會負責。中國的許多行業協會具有極大的寄生性,往往淪為行業利益的代言人。
(四)按照市場化原則推進相關重大改革。首先要完善審批等準入製度,堅決取消各種不必要的金融管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微觀金融活動的幹預。放寬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國家除控製幾家大型金融機構外,其他的中小金融機構的股權應逐步轉讓;同時放寬民間資本成立金融機構的種種限製。其次,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和作用,激發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的活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第三,加快票據、債券等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讓資金供需雙方有更多的比較選擇。
(五)加強金融管理,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明確政府作用的領域和邊界,做到該放的堅決放開、該管的切實管好。一是加強消費者保護,清理規範各種收費行為。二是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管理部門要從多方麵采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金融機構應牢固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思想,全麵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三是加強金融監管,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完善監管規則,更新監管理念、製度和方式,加強監管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監管有效性;同時,要不斷改進和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製,形成金融監管合力,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