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HTC:進階不易(1 / 3)

產業聚焦

作者:康斯

據HTC(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財報顯示,該公司2012首季度利潤為44.6億新台幣(約合1.51億美元),同比一年前的148.3億新台幣下滑了70%,這也創造了其自出售品牌手機之後的利潤最低值。由於HTC曾經叱吒風雲,短短幾年的時間竟讓蘋果驚出一身冷汗,加之其出身代工,推出首款Android智能機的背景,尷尬的財報引發了業界大討論:代工廠穿上龍袍也成不了皇上,智能手機告別高利潤時代,Android陣營有市場無利潤……圍繞HTC的話題如雨後春筍般占據了各大媒體的討論板塊,或許,這真的是一次行業趨勢的大預測。

HTC昔日代工廠的身份時常會被媒體人提及,時而充滿敬意,時而滿篇諷刺,G10+智能機熱賣時,坊間一片讚揚,給予其華麗轉身、破繭成蝶之美譽;遭遇蘋果專利大戰,毫無抵抗之力時,媒體又暗諷其缺乏底蘊,舉步維艱。事實上,台企HTC的轉型代表著產業鏈低端的製造業者的困境:望著窗外品牌的明月,卻受困於代工思維的鐵欄杆。

衝出代工煉獄

把代工廠比作煉獄會給人一定的誤導,需要澄清的是煉獄之說並不是指生活工作的環境,而是隔絕了思考、爭執、討論等一切與創新相關的執行力文化。事實上,長期處於“別人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的環境中,無疑是對人性的一種壓抑。

HTC衝出代工煉獄的第一步就是思維的轉變和企業人的氣度,周永明作為HTC的CEO,認為倘若隻是把等著喬布斯掛掉作為目標,那麼,HTC的品牌永遠擺脫不了代工和跟風的氣質,他必須為公司奠定大格局。是做一個壓榨員工,向廉價勞動力要利潤的資本家,還是做一個影響行業格局,改變世界甚至會被編入小學教科書的偉人,周永明顯然選擇了後者。

CEO的氣魄和思維隻是HTC由代工向品牌轉型的開始,而真正促使其完成蛻變的則是行業洗牌的機遇。6年前,HTC選擇了市場不飽和又具有充分潛力的行業——智能手機,作為從代工廠向品牌廠家的突破口。這一方麵源於其製造階段的技術積累,更重要的是周永明看準了智能機的格局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2008年,HTC推出第一款Android智能機時,這個行業裏隻有蘋果,而且遠不是如今的光芒萬丈,那時候消費者討論最多的話題是:諾基亞新款手機會換一個什麼樣的外殼。此時,HTC進入該市場,幾乎是與蘋果共同成為行業代表,享受同樣的關注與期望,從而隨著市場快速成長。

煉獄中突圍的HTC也並不是一個人在逃亡,它們趕上了“互聯網合作”時代,同Google、微軟合作,讓新興的HTC品牌幾乎是站到了巨人肩膀上一路狂奔。借助微軟、Google的技術和品牌力量,從而提高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而同運營商深度合作則幫助其迅速叩開了歐美和中國大陸的市場,整合行業資源讓HTC事半功倍。

除了外部行業的機遇之外,真正成就HTC的還是其對產品質量的近乎變態的嚴苛追求,周永明在自己的管理中非常注重細節,從UI設計到功能實現,他都本著“折騰死人”的宗旨,他會嚴苛到苦思外殼的藍色究竟該是天藍還是海藍,連一款耳機的生產,都要從材料的環保性、手感、音質和體驗感等多方麵入手。HTC還曾生產過一款鑽石機,投入了約300名工程師,花費1年半時間,每一款手機與合作的運營商會進行數十次的溝通交流,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這些舉動足以證明HTC對品質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其品牌影響力最核心的部分。

都說成功是偶然的,但當一切因素都具備的時候,成功往往是必然的,HTC的童話簡直就是一個必然成功的經典案例。幾乎是從它轉型自主品牌的那天起,HTC就成為蘋果的頭號眼中釘,其在蘋果老巢美國市場的增長速度和市場占有率一度超越蘋果,成為行業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