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從供應鏈角度看,這一業態采用的代銷模式,擁有對供應商退貨的權利。通常一款產品銷售3至5天後即下架,剩下的存貨可以退回。這使它的銷售節奏很快,且不占太多資金。可以說,唯品會通過模式創新,走出了一條奇特的電商發展道路,開創出可持續的擁有高忠誠度穩定用戶,又不需要很高的倉儲和物流成本的電商發展模式。2011年,唯品會的銷售收入突破了10億元。
然而,“名牌折扣+限時搶購”的商業模式進入門檻並不高。很快,市場上就出現了尊酷網、尚品網、走秀網等奢侈品電商網站,品牌商原本不值一提的庫存反而成為各路電商爭搶的香餑餑。不做大規模,將難以獲得針對品牌商的議價能力。為了構建進入壁壘,唯品會建立了多處倉儲中心,導致其物流成本大幅增加。從財務數據來看:2011年,唯品會淨虧損達到1.56億美元。另外,數據顯示,唯品會的毛利率在2011年高達19%。但是在辦公等費用高昂的情況下,毛利率必須在25%以上才會有盈利的空間,而唯品會近兩年的費用率都超過30%,入不敷出和持續虧損成為必然。同行中,尊酷網原董事長兼CEO近期被辭退,尚品宣布關閉、呼哈網爆出欠薪門、走秀網爆出裁員消息。奢侈品電商在短暫風光之後,正集體遭遇寒冬。
競爭當然不會是一個細分行業在成長階段就集體遇挫的主因,業內人士認為,奢侈品電商的受挫,根子在於奢侈品品牌文化與折扣網站營銷模式難以兼容。很多奢侈品的營銷策略是以品牌營銷為主,雖然因為歐洲的銷量下降,他們也開始用互聯網來銷售,出現了法國VP這樣的限時折扣網站,但廠家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塑造自身的高端品牌形象,並非片麵地追求銷量。通過互聯網打折這樣的銷售方式,反而有可能會降低該品牌的定位,這是這些品牌所忌諱的。目前國內大部分銷售奢侈品的電商,都是使用自有資金購買,然後再自主定價進行銷售,這種模式其實最早來源於香港的一些二手奢侈品商店。但那時貨品量很少,所以沒有影響到商場的銷量和價格。但是現在國內電商網站采購量大,消費者需求量也很大,再加上電商網站的銷售價格與品牌店差別明顯,所以品牌商與電商的矛盾開始突顯。
誠信也是困擾國內奢侈品電商的一大問題。
今年3月上旬,一批國際知名的奢侈品品牌突然集體向中國的電子商務公司開炮,先是以奢侈類水晶飾品著稱的施華洛世奇矛頭指向京東商城宣稱:他們沒有在中國地區授權任何網站銷售施華洛世奇產品。此後,LV、GUCCI、Coach、PRADA等奢侈品牌也紛紛出麵,宣告“未授權中國網站進行商品銷售”。
奢侈品折扣網站的貨源,成為一個無法宣之於口的秘密。據行業內部人士透露,正品的奢侈品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網站自購,趁著海外做活動時購買國際大牌,即使加上關稅、運費等,商品到達國內價格是商場價格的六折左右,仍有一定的利潤空間。這樣的商品基本是幾年前的老款,隻不過一些經典款款式變動不大,消費者不會太介意。二是秘密通過品牌的中國經銷商進貨。之所以要秘密,原因還是品牌“未授權中國網站進行商品銷售”,所以即使是為網站供貨的經銷商,也不敢站出來為網站商品品質背書。
反觀唯品會的海外藍本法國限時折扣網站Vente-Privee和美國的Gilt Groupe,其創始人均與時尚圈、品牌設計圈有深厚淵源,能直接拿到奢侈品貨源,其營銷模式能得到奢侈品品牌的認可和支持。唯品會要謀得長遠發展,最關鍵的一步是修補模式硬傷,將互聯網的低價優勢與奢侈品品牌文化無縫對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