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一個農產品的會展而言,其文化不僅僅要基於某一個單個產品,更要把中國傳統的農業文化融入其中。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厚度的大國,要呈現給世界一個什麼樣的傳統農業文化,我們在大會現場看到的除了幾十個中國本土的草莓品種,還有就是成千上萬市民“趕集”式的熱鬧場景。
有專家曾經指出,傳統的農業文化應立足於農業的功能性去發掘,在現代城市文化占據主流的今天,實現農業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其核心在於將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變成市民的生活方式。
而具體到草莓大會,如果能把整個草莓的生長過程,生動立體化地呈現給現場參觀的市民,甚至在籌備草莓大會的幾年間,拿出昌平新建的幾千個大棚中的極小一部分,租給城市的市民去種植,讓市民在體驗中了解草莓的價值、農業的文化,並真正將這種文化體驗變成一種休閑方式,不僅可以把抽象傳統的農業文化時尚化通俗化,還可以讓市民真正感覺到短短幾天的大會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係。
“現場連一些促銷活動都沒有,帶著草莓參展的企業,不是隻許看不許動,就是現場帶了幾十盒草莓一會就銷售一空。”這是記者當時在現場聽到最多的議論。
中國會展雜誌社的執行社長倪瑋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為什麼我國會展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為什麼我國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品牌展不多?為什麼展會過多的低水平重複和無序的競爭?為什麼出現太多的展會欺詐和誠信危機?這一切都與我們沒有十分關注會展文化的建立和發展有關。
在倪瑋看來,作為上層建築組成部分的會展文化,在暗中製約著會展經濟的發展。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應該把自己的文化植入到專業性的展會中和所在區域的生活方式中,隻有自己獨特的會展文化作支撐,會展經濟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有形式,沒文化。”也許是中國留給世界草莓大會的第一印象,也是給北京留下的一個看得見的教訓。
實際上,反觀草莓對首都市民生活的影響,一個原本幾塊錢一斤的農產品,借助采摘、觀光休閑等形式,一躍上升至每斤三五十元,甚至不乏百元一斤的案例,這本身就證明草莓作為農業的屬性已經拓展到了文化層麵。
而適應一個農產品屬性的拓展,不僅僅是擴大其種植規模,或者是引入一個行業盛會,更重要的應該是提煉其文化精髓,研發係列具有文化符號的產品,並將其逐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不過,好在這隻是北京承辦國際性農業會展的一個開始,在接下來的食用菌、種子、葡萄,甚至更多的國際性展會中,但願能為相關區縣的組織者們提供借鑒。
節慶應整合
農業雖然在北京的比重不大,但北京並不缺乏農業盛會。比如桃花節、蘋果節、西瓜節等等。
但對比北京相關活動與世界性農業盛會的差距,我們便會發現,我們的節慶活動正在由盛轉衰日漸式微,由於形式的約定俗成,內容的空洞無味,幾乎可以用一年不如一年來形容,而類似世界草莓大會的農業盛會,卻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北京的農業盛會各個區縣之間一直在互相模仿,幾乎沒什麼創新,而且區縣為了推出自己的地域品牌,甚至對其他區縣不惜惡言相向,搞到最後沒有一界盛會讓人印象深刻。”一位參加了北京多個農業節慶活動的農業部專家向記者表示。
他指出,此次世界草莓大會在昌平舉辦同樣存在類似問題,大會過多地強調昌平草莓的發展如何如何,參會的北京企業也主要以昌平為主,卻忽略了北京其他區域如大興、通州、懷柔、順義等都有大量的草莓種植,而此次大會在昌平舉辦,實際上是昌平代表北京來辦這件事情,所以應該更多把北京草莓的整體品牌推出去。“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次盛會並沒有對北京草莓的整體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大多數參會的人感覺到,北京在支持昌平發展草莓,卻無意中打擊了大興、懷柔等其他地方的積極性。”
如何更好地拓展農業會展的品牌效應?其實,借助一個會展的平台,北京更需要向世界展示推出的是帶有“北京”地域特點的農產品,更應該把首都的曆史、文化等價值融入其中,在北京市規劃出不同特色產品的產業帶,而不是讓北京的區縣去攀比競爭,恐怕這也是造成北京現有節慶活動生命力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這個角度講,當前的北京,亟需從市級層麵對各個區縣的現有節慶活動進行整合,避免相互之間的競爭和資源浪費,提煉形成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會展品牌,將“平穀大桃”、“昌平草莓”等升級為“北京大桃”、“北京草莓”,並真正立足影響人們生活方式而研發新產品以借助展會等形式推向市場,農業會展的功能才能得到發揮,成為一個帶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