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閑置土地,等同於企業要進入一個全新的產業領域。雖然嘉捷集團從來沒有過土地開發的經驗,而市場對於優越土地資源的自然選擇卻給嘉捷集團指出了一條明路:由於這片區域地處亦莊開發區的南端與馬駒橋生活區的交彙處,又是規劃中亦莊新城的核心區的區位優勢,再加上政府的招商引資並沒有實現對中小企業的全覆蓋,看中這片土地的諸多中小企業主動找到嘉捷集團希望落戶發展。
由此,嘉捷集團決定不再猶豫,下定決心進軍當時並不為人看好的產業地產領域。2004年8月,嘉捷集團奠基建設亦莊開發區的“園中園”——嘉捷科技園,也就是嘉捷企業彙的前身,並明確指出重點引入中小企業入駐發展。
“摸著石頭過河”的嘉捷集團無法預料進入產業地產後的結局好壞,但幸運的是,2006年,嘉捷集團的產業地產迎來了事業的轉機。這一年,嘉捷集團自用的辦公樓投入使用,嘉捷科技園引來了第一個客戶——國內知名的民營企業天申集團,緊接著,第一個外資客戶西班牙伊索菲通公司也簽約入駐。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2007年年初,中國移動北京分公司的客戶服務和培訓基地也落戶嘉捷科技園。自此,產業地產正式被確認為嘉捷集團的核心業務。
而嘉捷集團從實業轉身進入到並不熟悉的產業地產,沿襲做實業務實的行事風格,能夠經得起從事住宅地產、商業地產“短平快”的高額利潤誘惑,更願意為較長的投資回報周期長期堅持、精耕細作。
事實上,嘉捷集團的成功,還有賴於其幸運地踩準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步點。
一方麵受地域和整體環境所限,中小城市在吸引高端人才等戰略資源方麵處於劣勢,這些地區的企業發展麵臨越來越嚴重的人才瓶頸。在這一背景下,國內一批取得較大發展的企業,紛紛向北京遷移總部,獲取更多的優勢資源,以實現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另一方麵,北京中心城區的租金不斷上漲,位於城市郊區、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企業總部辦公區便成為了企業辦公一種新選擇,同時信息的快速發展、物流的發達,城市的更加扁平化,也在某種程度加速了這種轉型。
還有一點也特別重要,同樣出身於中小企業的嘉捷集團,與中小企業擁有諸多的共同語言,在吸引其入駐發展的過程中,更能夠站在中小企業的角度為其發展提供服務。
幫企業發現價值
如同住宅地產商複製成功的樓盤開發模式一樣,成功的產業地產開發模式同樣可以複製,但由於麵對的群體不同,產業地產又不同於住宅地產,企業即便認可產業地產商的運作模式,也很少會像個人多處購房一樣,在產業地產商建設的各個園區進行置業。
實際上,產業地產相當於招商地產,一個成功的產業地產商不僅注重園區品質的打造,更注重入區企業的“以商招商”,這一點在嘉捷企業彙得到了充分驗證。嘉捷企業彙服務平台總經理徐進告訴記者,要想長期保持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力,產業地產商必須形成核心競爭力,作為一個集聚中小企業發展的平台,要重點針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困難提供相應服務。
“有的企業喜歡把錢花在廣告上,有的則願意在研發上不惜投入重金,這主要取決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什麼地方,產業地產商能夠為入駐企業提供土地資源,而要真正讓這些企業紮根於這片土地,所能依靠的隻能是服務。”徐進透露,2007年之前,嘉捷企業彙為入駐的中小企業隻是提供簡單的物業服務,但2007年之後,由於類似產業地產商的大量興起,公司便致力於搭建為中小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的平台,到2009年服務平台已經基本建成,包括團隊的建設和開展具體的服務內容,公司每年的直接投入成本在300萬左右。
要實現這一目的首先要搞清楚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麵臨哪些主要問題。徐進認為,由於中小企業大多靠單一技術或單一項目起家,成長壯大到一定階段後,都會出現未來發展戰略方向的選擇難題,這一步如果走好了,擺在中小企業麵前的便是光明大道,走不好,中小企業便有可能逐漸消亡,而一些大的企業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往往會求助於知名的戰略谘詢公司,但中小企業不僅囿於資金、理念等多方麵因素,不會尋求谘詢公司的合作,也因為其在企業界作為一個孤獨、弱勢的群體,發展的初期根本沒人能夠看得上。
除此之外,與國家支持鼓勵政策難以對接也是中小企業的成長“煩惱”。徐進指出,一方麵國家出台了諸多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也都配套會有相應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對於靠原始積累完成發展的中小企業來說卻意義重大,而另一方麵大多數中小企業沒有相應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散落在各個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如何對接、找誰對接都讓中小企業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