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他的神創世界觀本質上是一種目的論的思想,他的靈魂作為其整個目的論的重要一環,一頭聯係著至善的神,一頭牽動著整個理念世界,這樣的架構如同他的形上哲學所追求的精致那般精致。
亞裏士多德的靈魂觀
作為古希臘最具影響力的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學術興趣幾乎遍及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他對靈魂的探討不僅啟及形而上學,還牽涉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等領域,因此,某種程度上講,他是第一個對靈魂概念給予係統研究的學者。
亞裏士多德在《論靈魂》一書中明確給出他的靈魂定義,“靈魂是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機體的形式”。首先,這一定義基於他的形上實體學說,任何實體都由質料和形式兩個方麵組成,質料構成實體的材質,而形式賦予實體特征和屬性,因此,作為機體形式的靈魂必定要與機體的軀殼相結合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機體。其次,是對生命概念的認識,經由多年動植物研究,他首次明確區分了有機物和無機物,他認為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所謂生命,指靠自身攝取營養和生長”。再次,是對潛在的理解,亞裏士多德在其物理學中分析過潛在和現實的關係,潛在是形式的 “缺乏”,而現實是業已存在的形式,潛在向現實的轉化就表現為運動的過程,靈魂的形式是動態的,表現為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過程。
依照其生物學分類,亞裏士多德將靈魂分成三個層次,低等的植物靈魂:隻有繁殖、消化能力;中等的動物靈魂:除了繁殖、消化,還擁有感覺、欲望以及運動能力;高級的人類靈魂:較之動物靈魂還多一樣理性功能。然而,受製於當時並不發達的人體解剖,他誤將心髒作為理智活動的中樞器官。
依照其心理學研究,亞裏士多德還對人的認識過程進行細致的分析。最初外在的可感對象作用於我們的感官,我們的感覺接受可感對象的可感形式,可感形式類似於印章印在蠟上的印跡。因此感覺過程完全是被動性,受製於外力的。再次,想象過程作用於可感形式,將加工、整理之後的可感形式駐留在心中。不同於感覺過程,想象過程帶有較強的自主性,所產生的印象也非原先的可感形式。最終,理智過程作用於這些印象,產生理性概念,即“形式的形式”,這一過程完全是自主的。
總體而言,中年時代亞裏士多德的靈魂觀傾向於唯物主義解釋,但到了晚年他有回歸柏拉圖哲學的趨勢。在《論靈魂》的第三卷中,他將人類靈魂獨有的理智部分又劃分成實用和純理兩個部分,實用理智部分依照之前的分析,作用與外在的客觀對象,而純理理智部分則“分離於實踐心識之後,就再不思想於任何外來的實用思想客體了”。換言之,純理理智全然不受外界的影響,獨立自為的存在。顯而易見,純理理智與柏拉圖“理性”概念是相仿的。依照這一對接,亞裏士多德將分有純理理智的靈魂歸屬於純形式的神。
總結
靈魂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名詞,早在公元前八九世紀,其就已出現在古希臘詩人荷馬的長篇詩集當中,如其常識性的解釋,靈魂被視為人死後飄離肉體的鬼魂。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不屑於這種遠古的迷信,他們將靈魂概念納入自己的哲學體係之中,賦予了其相應的形上含義。就本體論而言,早期自然主義哲學家基於唯物的立場,或將靈魂理解為內在與自然物之中的能動屬性,或單獨將其界定為某種物質;而後隨著元素論者主張將驅動力和基質區分開來,靈魂概念逐漸脫離物的層麵而靠向精神層麵;終於經由柏拉圖建構的理念世界,靈魂概念被徹底融入理性精神之中。至於靈魂是否不朽的問題,其實質是古希臘哲學變、不變議題的延伸,大致上,認為事物存在變異的哲學家主張靈魂是可朽的,而認為事物靜態不變的哲學家多數主張靈魂是不朽的,當然,也有一些人走中間路線,認為靈魂的一些部分可變,因此是可朽的,而另一部分是恒在的,因此是不朽的。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靈魂與人的關係問題,基於自然主義的世界觀,古希臘多數哲學家並不將靈魂限定於人的範疇,但他們願意花較多筆墨探討人的靈魂,這就涉及到他們認識論、心理學方麵的研究。(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
注解:
① 見北大《古希臘羅馬哲學》畢達哥拉斯一節,餘下引文如無特殊說明都出自該書。
② “邏各斯”本意指“話語”,赫拉克利特用它來指代事物運動的內在本性,有“原則”、“規律”的含義。
③ 巴門尼德認為世界就是一個渾然一體的、不變不動的“一”。
④ “愛”、“恨”獨立與四根之外,作為四根的動力因而存在著。
⑤ 見北大《古希臘羅馬哲學》第88頁[D84]。
⑥ 見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第24頁。
⑦ “‘心靈’也被譯作‘理智’,但這兩種譯法的意義各有所側重:‘心靈’側重表示精神的存在,‘理智’側重表示精神的活動。”見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第26頁。
⑧ 在阿那克薩戈拉看來,單個事物是由無數“種子”混合而成的,其中的種子囊括了種子的所有類型,因此,一包含一切。
⑨ 見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第26頁。
⑩ 柏拉圖的這一概括也算作是對之前靈魂概念探討的一個總結。
不清楚蘇格拉底是否真說過這樣的話,但他說過此話的可能性頗高。
回憶說的最初是有蘇格拉底提出的,通過指引他讓一個沒學過幾何學的奴隸的孩子推導出畢達哥拉斯定理。
見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第63頁。
見亞裏士多德《論靈魂》,下麵引文中的內容同出此書。
見北大《古希臘羅馬哲學》柏拉圖[知識的四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