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府原是思恩州,州署設在寨城山。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不利於統治,故正統七年,將府署遷至喬利堡。然而喬利其境也是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故嘉慶七年,將思恩府署遷至荒田。但這一帶仍是山區,屬於古人謂之“瘴鄉”之地,流官不適應,因而主要官員都不在衙門裏住,知府寄寓於賓州,同知住武緣縣城,並先後在武緣縣城內建分巡道署、思恩營廨署、副將暑而長期居住。至清朝時,府城雖建有城牆,設有府署,卻沒有正規軍隊駐守,而賓州、上林、遷江各有兵員配備,保衛府城的任務就由九土司輪流擔任。府城成為了每年操練演戲的場所。⑧ 由此可見,思恩府城雖在行政等級上高於它所轄的縣城,但是由於地理位置,交通狀況等因素,其發展並沒有縣城好。
交通便利與否,對城市規模也有影響。平樂府轄下的富川縣和賀縣就是典例:富川縣和賀縣都地處西江水係,境內有賀江流過,因而陸路和水路交通便利。富川縣陸路方麵主要有北去小路(富川——湖南永明縣)⑨,南去小路(富川——賀縣、昭平)。水路有西北水路(賀縣——富川)。⑩賀縣陸路上有東去小路(賀縣——湖南江華縣),西去小路(賀縣——昭平),北去小路(賀縣——富川),南去小路(賀縣——蒼梧、廣東開建)。水路有東南水路(賀縣——廣東開建),東北水路(賀縣——永渡口)。如此便利的水路交通,使得富川縣和賀縣成為平樂府經濟來往的重要之地,因而,兩縣相比平樂府其他縣城(甚至包括平樂府城)的發展更加快速。
三、物產豐富,經濟發達
在清代各級城市中,一些城市由於自身物產資源豐富,因而帶動了本城市各行業的發展,譬如手工業等,從而促進了該城市經濟的發展。
“新興僻處山陬,無物可數,惟香荔膾炙人口,而山繭亦與他處少殊,然布帛菽粟日用所需不取資於異地。”新興縣盛產絡,“其皮置水中經兩三夜亦軟熟,洗曬藏之績為布,細者可常穿以為衣,當暑涼爽無油汗氣,新俗不拘貴賤用,為手巾最適於用粗者以為喪服,廣肇之客易以棉布以為漁具等。”清代新興縣紡織業較發達,以生產絲綢和絡布為主。由上可知,新興縣所產資源甚是豐富,無論是經濟作物還是糧食作物,不僅能夠滿足本地區的需求,還能將其加工產品,帶動本地區手工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其經濟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影響清代城市規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僅僅局限於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城市的行政等級。此外城市的建置、地理位置、交通狀況、物產資源等因素同樣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城市規模大小。(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
注解:
① 本文“城市規模”即指“城市周長”
② 注:本表數據根據各府縣城的府誌、方誌統計而來。周長單位統一以“米”為單位,則根據清光緒34年1908年製定的營造尺庫平製定位表換算而來:1裏=1800尺=576米,1丈=10尺,1尺=10寸
③ 道光《肇慶府誌》卷五,清光緒2年重刊本
④ 乾隆《新興縣誌》卷十,民國23年鉛印本
⑤ 光緒《德慶州誌》,清光緒25年刊本
⑥ 道光《大定府誌》卷十九,清道光29年刻本
⑦ 道光《大定府誌》卷十九,清道光29年刻本
⑧ 《馬山文史資料——第1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馬山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組,1985年
⑨ (清)謝啟昆修,胡虔纂《廣西通誌》卷一百七十五,《經政略二十五·郵政二》
⑩ (清)顧廷龍、傅璿琮主編:《續修四庫全書》之《兵部·郵政·設鋪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民國:《賀縣誌》,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乾隆《新興縣誌》卷二十八,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乾隆《新興縣誌》卷二十八,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