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散思維的培養基礎與激發方式(1 / 2)

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散思維的培養基礎與激發方式

教育論壇

作者:劉秀穎

摘 要:小學數學是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的基礎性階段,也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生們都不能忽視。隨著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被廣泛提倡並逐漸成為教育的主流。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根深蒂固,難以完全剔除。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想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培養具備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優秀學生,就要反思傳統的教學模式,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學;思維能力;全麵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探索中進步。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教學中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實現。同時,也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發散思維,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根據現存的資料和信息出發,盡可能地朝多個方向分析,突破原有的規則和概念,從而在研究思考中衍生出多種解題的方法和途徑。新課改實施後,很多教師都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但還是離不開應試教育的桎梏,下麵主要從我國小學教學的現狀出發,探討發散性思維的具體培養措施。

一、 小學數學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1.難以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中尋找一個平衡點。雖然教育者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素質教育對學生的發展甚至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據目前的情況所示,教師們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的並不多。在小學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一般都把相關的概念、公式、結果直接告知給學生,考試考什麼,教師就教什麼,形式化的教學和練習模式禁錮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2.教學方法單一,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小學生普遍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但感興趣的時間不會持續太久。有部分教師在一節課,甚至一個學年的教學中都隻采用一種教學方式,剛開始時,學生會比較積極主動地應和教師,但長此以往,學生會感到厭倦,教師自身也會倦怠,別說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了,就算最基本的教學計劃也難以完成。

3.情境創設不夠生動靈活。據資料顯示,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能夠較好的吸引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現在也有不少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會列舉很多有趣的事例或者借用教學模具進行教學,但某些情境明顯地生搬硬套,或者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不僅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還會扭曲教學內容的真正含義。

發散思維的培養不僅要求教師認真分析教材,還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技能,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教學獲得利益的最大化。針對培養小學生們發散性思維的問題,教師們應該反思自身的教學素養,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二、 發散性思維的具體培養措施

1.更新教學理念,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想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使自己的教學模式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缺陷之一就是課堂完全由教師主導,沒能很好地傾聽學生的訴求,學生的積極能動性不大。因此,教師應該接受先進教學理念的教育,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數的奇偶性》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小遊戲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想必很多學生都會說喜歡。教師繼續發言:“下麵老師就和你們一起來玩翻手掌的遊戲,其實在翻手掌中蘊含著許多數學規律,今天老師就看誰細心觀察,在翻手掌的遊戲中獲得數學規律。”然後,師生進行互動,教師組織學生依次手心向上向下來回翻動,手心向上為1,手心向下為2,以此類推。並要求學生邊做邊思考,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發現規律。通過這個小遊戲,教師引導學生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發現的規律,在學生發表意見之後教師做出及時的點評或糾正,最後總結出“翻奇數次後,手心向上;翻偶數次後,手心向下”的規律。這個教學過程,目的就在於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自己動手探究、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思維的火花得以產生和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