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文化差異
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翻譯,少不了要涉及到這兩種語言的文化。我們常說文學翻譯作品可以促進文化的傳播,由此可以看出以某種語言寫成的作品,也包含有這種語言的文化的風格特色。每個文化都有各自習慣用法,表達幽默的方式及禁忌語等。隻是單純掌握譯入語和譯出語,而對這兩種語言的文化了解不多的譯者不能深刻理解原文,也不能很好地用譯入語進行表達,這樣就會在翻譯作品中產生錯誤或者歧義,翻譯也就產生不了應有效果的。
例如dress up like a dog’s dinner,這個短語按字麵翻譯完全翻譯不通。Dog一詞在英語中有許多短語搭配,雖說漢語中也有許多關於狗的成語,但用法大有不同,這就要對兩個文化中這個詞的用法有一定了解。Dress up like a dog’s dinner是說一個人為給人留下印象而打扮的花枝招展,但並不適合當時的場合。譯者在翻譯這個短語時,就要在了解該短語的基礎上,再結合上下文的總體風格,翻譯出原文要表達的意思,並盡可能使譯文的風格特色和原文一致,不至於是減弱譯文的審美性。
再如send coals to Newcastle這一短語,如果譯者沒有注意到紐卡索是產煤區而將其譯為“把煤送到紐卡索”,那麼對於大多的漢語讀者來說會感到莫名其妙,對於多說漢語讀者來說,他們並不知道紐卡索是一個產煤區,而不能理解“把煤送到紐卡索”的意思等同於“多此一舉”。如果在譯文中突然出現“把煤送到紐卡索”,讀者或許會覺得前言不搭後語。如果這個短語出現在一篇幽默風格的作品中,或許可以將其譯為“把煤送到平頂山”,那麼在譯文中也可以產生相同的效果,而且與原文的風格特色對應。即使譯文不能用與原文對應的詞表達出相同的效果,但是要盡可能用其它的詞來替換以達到譯文讀者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與原文讀者在譯出語文化背景下的相同效果。有時一些西方作品中的詼諧幽默漢語讀者不能明白,這時候就需要譯者把它翻譯成漢語式的幽默使讀者明白。因此,對譯入語和譯出語的良好掌握,對譯者非常重要,這可以幫助譯者的譯文和原文具有相同審美性。
4.小結
文學翻譯除了要傳達原文的內容,還要盡力展現原文的風格特色,使譯文具有審美性。審美性是文學翻譯的一個本質,翻譯文學作品,既要注重內容也要注重語言形式。要使審美性在文學翻譯中體現出來,首先就要深刻理解原文,熟悉原文的創作背景,對原文文化有較為全麵的了解,這樣譯出的作品才能具有審美價值,才有欣賞價值。(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參考文獻:
[1] 程愛華(2005)。關於文學翻譯的本質內涵。《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17-18。
[2] 何遠強(2006)。文學翻譯本質論。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3] 黃雨石(1988)。英漢文學翻譯探索。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
[4] 解華(2003)。文學翻譯理論的係統探索。《外語與外語教學》,8,54-55。
[5] 鄭海淩(1998)。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中國翻譯》,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