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鮐背”:謂老人背上生斑如鮐魚之紋,為高壽之征。漢焦贛《易林·震之比》:“耋老鮐背,齒牙動搖,近地遠天,下入黃泉。”
“耉”:老人麵部的色素沉澱,俗稱壽斑。《漢書·韋賢傳》:“歲月其徂,年其逮耉。”顏師古注:“耇者,老人麵色如垢也。”
“老”年歲大。與“幼”或“少”相對。《詩·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楚辭·九章·涉江》:“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這五個被訓釋詞都有年老長壽的意思。但是“黃發”側重指通過人的頭發來表現年老之意。“齯齒”側重通過牙齒指明年老。“鮐背”通過背部斑紋表明長壽。“耉”是通過麵目特征。“老”則是通過年齡彰顯出年老長壽的意思。所以雖然被訓釋詞都有年老之意,但側重的表現特征即通過不同的人體方位表現出的年老之意卻有著不同。
三、禋、祀、祠、蒸、嚐、禴,祭也。《釋詁》
“禋”:祭名。升煙祭天以求福。《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薑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鄭玄箋:“乃禋祀上帝於郊禖,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王國維《觀堂集林·洛誥解》:“《周禮·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三者互言,皆實牲於柴而燎之,使煙徹於上。禋之言煙也,殷人祀人鬼亦用此禮。”
“祀”:古代對神鬼、先祖所舉行的祭禮。《書·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孔傳:“敬鬼神以成教。”
“祠”:祭名。春祭。《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毛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
“蒸”:同“烝”。冬祭名。《國語·魯語上》:“夏父弗忌爲宗,蒸將躋僖公。”韋昭注:“凡祭祀,秋曰嘗,冬曰蒸。”
“嚐”:古代秋祭名。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
“禴”:同“礿”,古代祭名,夏祭。《公羊傳·桓公八年》:“夏曰礿。”何休注:“麥始熟可汋”,故曰礿。
以上六個被訓釋詞都可解釋為祭祀的意思,但是“禋”指煙祭。“祀”指對鬼神、祖先的祭祀。“祠”、“禴”、“嚐”、“蒸”則分別指春祭、夏祭、秋祭、冬祭。所以可知這六個被訓釋詞在祭祀方法、對象和季節方麵有著顯著的不同。
通過對《爾雅·釋詁》中的幾組同義詞進行簡要的區分,可以知道作者在對詞語進行通俗解釋的時候,更多的是抓住了被訓釋詞在整體上的同義性,沒有進行更加細微的辨析。但是結合《爾雅》在當時的社會功能可知,其主要是對普通詞語和一些專有詞語進行通俗簡要的說明,讓人們知道整體的意思即可,所以在進行同義詞的細微區分時並不用進行更詳細的說明。總之,作為《十三經》之一的《爾雅》雖然在釋義方法等方麵有著不足,但在研究價值、開拓性等方麵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作者單位:內蒙古師範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胡奇光、方環海.爾雅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王建莉.《爾雅》訓詁形式與同義詞的判定[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9.
[3] 李鳳蘭.《爾雅》同訓詞語語義關係研究[J].語言文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