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不能結合自身專項特點發展超等長力量
超等長力量訓練一定要結合專項自身的特點進行訓練,如田徑的100m和400m項目,其超等長力量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不應是等同的,二者在進行超等長訓練時是均采用持續訓練法還是均使用間歇訓練法,這些都需要通過教練員對項目特點的認識來決定。當然不同的運動項目也應根據項目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超等長訓練方法,因為各項目的起跳角度不同,力的方向和跳躍的時間也是不同的,所以各項目對超等長力量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超等長力量訓練中應針對不同項目的特點和超等長力量訓練的發展特征,進行適合專項特點的超等長力量訓練。
2.2.3超等長力量訓練中存在的不足
2.2.3.1負荷問題
當進行超等長力量訓練時,超等長力量的訓練方法要同其它訓練方法一樣,首先要考慮的一點就是運動負荷。由於超等長力量訓練對神經係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練員要對不同動作的訓練要求和恢複時間有很清楚的認識,以免因過度疲勞而造成運動損傷。在進行同樣的超等長力量訓練時,不同體重的運動員所承受的運動負荷也不會相同。在負重超等長力量訓練中,如果提高了訓練負荷的要求,那麼同時也就降低了動作速度的要求,近而導致超等長力量訓練效果的降低。而對於青少年來說超等長力量訓練的密度越大,那麼其運動成績的提高也就越明顯,但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正處於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訓練強度和密度應當充分考慮年齡和身體發育的情況,適當減少訓練次數和強度,避免運動損傷。
2.2.3.2基礎力量
在進行超等長力量訓練時,運動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力量,隻有青少年具備一定的基礎力量,超等長練習才會更安全有效。在具備基礎力量的同時,超等長力量訓練還應具備一定的向心收縮和離心收縮的力量,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短跑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如果青少年短跑運動員不具備基礎力量那麼超等長力量訓練就無從談起。
2.2.3.3對超等長訓練手段的認識不足
在超等長力量訓練的過程中,大多數教練員對其超等長的訓練手段不夠了解,導致技術動作出現錯誤,使肌群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在縱跳這一超等長練習手段中,其關鍵技術在於落地。落地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不完全是被腳吸收,而是通過踝、膝、髖三個關節一起協調吸收,吸收的結果就是使部分肌肉被動拉長,而肌肉拉長所產生的機械能會在下一階段的運動中釋放出來。所以不應該提倡腳跟或腳尖落地,而應該是全腳掌落地,以此來吸收落地所產生反作用力。如果在訓練時,落地聲音太大,則說明落地技術不正確,應停止練習避免損傷。在縱跳訓練中,縱跳練習的基本動作要領是,身體的姿勢保持正直,保證身體的運動軌跡,後背要放鬆。在縱跳練習中上體能否保持正直與軀幹的力量有著直接關係,軀幹力量強則上體能夠正直,若軀幹力量較弱則上體無法保持正直的姿勢。如果運動員不能在做動作時將上體挺直,那麼他需要進一步加強軀幹力量的訓練,包括腹肌、骼腰肌等部位的力量訓練。其次在縱跳訓練的過程中,手臂合理的擺動也對縱跳訓練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研究表明,手臂可以增加10%的起跳力量,青少年短跑運動員在接受縱跳訓練中,首先應該學會用製動動作把手臂的力量傳遞到下肢。其次在實施超等長力量訓練的過程中,訓練量應循序漸進,應根據不同水平的青少年短跑運動員采取不同的練習方法。
2.3短跑訓練中超等長力量對運動員機能的影響
人體在經過係統的力量訓練後,肌肉會出現明顯的機能變化和生理上的變化,如肌肉的興奮性和靈活性提高、肌肉的橫斷麵積增大,具體表現為肌強度變小,時值縮短,且肌纖維增粗,肌結締組織增厚,肌糖元增加,肌凝蛋白的數量增多。此外,人體在經過係統的力量訓練後,在神經調節方麵的變化表現為,神經中樞係統對運動神經發放衝動的次數增加。研究表明,低水平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隻有60%的肌纖維參與運動,而通過超等長力量訓練可以提高肌纖維的興奮性,近而提高青少年短跑運動員的肌肉力量和質量。
2.4短跑項目中超等長力量訓練手段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