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蘇威火山——憤怒的火焰

維蘇威火山是意大利南部活火山,位於坎帕尼亞平原的那不勒斯灣畔,其西部山基幾乎全在灣內。

維蘇威火山最早形成於地質史上的更新世晚期,可能約不到20萬年。雖為比較年輕的火山,但多少世紀來一直處於休眠中。

從高空俯瞰維蘇威火山的全貌,那是一個漂亮的近圓形的火山口,正是公元79年那次大噴發形成的。維蘇威火山並不太高,走在火山渣上麵腳底下還發出沙沙的聲音。由於維蘇威火山一直很活躍,因此後期形成的新火山上植被一直沒有長出,看起來有點禿,而早期噴發形成的位於新火山外圍的蘇瑪山上已有了稀疏的樹木。站在火山口邊緣上可以看清整個火山口的情況,火山口深約一百多米,由黃、紅褐色的固結熔岩和火山渣組成。從熔岩和火山灰的堆積情況還可看出維蘇威火山經曆了多次噴發,熔岩和火山灰經常交替出現。盡管自1944年以來維蘇威火山沒再出現噴發活動,但平時維蘇威火山仍不時地有噴氣現象,說明火山並未“死去”,隻是處於休眠狀態。

維蘇威火山的底部不長草木,地勢比較平坦。火山錐的外緣山坡,覆蓋著適於耕種的肥沃土壤,山腳下曾經坐落著赫庫蘭尼姆和龐貝兩座繁榮的城市。可惜兩座古城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

被火山噴出物所埋沒的兩座古城直到18世紀才被發掘出來得以重見天日。赫庫蘭尼姆城較先發現。1713年在這裏開鑿的一口井,無意中打在了被埋沒的圓形劇場上麵,後來又發現了赫求勒斯和克裏奧帕托的雕像。被發現和發掘的還有史比達鎮,在這個小鎮的廢墟中,發現了幾副人的骨骼以及有字的古紙卷等,然而這些紙卷已經無法閱讀了。

易北河——中歐的航運脊梁

易北河在捷克共和國境內流向南而轉向西,形成一個約362千米長的寬弧,在梅爾尼克與伏爾塔瓦河彙合,又在下方29千米處與奧赫熱河合流,是中歐主要航運水道之一。

易北河流向西北,從捷克共和國出發,穿過德國,注入北海。它起源於捷克共和國和波蘭邊境附近克爾科諾謝山南側,呈弧形,穿過波希米亞,約在德勒斯登東南40千米處進入德國東部,其餘河道完全處於德國境內,河口位於北海岸上的庫克斯港。

在德累斯頓以南不遠處的易北河穀,簇擁在一起的岩堡,分布於河流兩岸,它們是由8000萬年前的砂岩經過極其漫長的侵蝕慢慢形成的。這種岩堡集城堡與角塔、尖頂與拱頂的哥特式奇妙風格於一身,易北河峽穀把這些岩堡分隔開。峽穀中,急瀉而下的瀑布和洶湧奔騰的河水發出的咆哮聲隨處可聞。

易北河下遊,自河口上溯遠至漢堡上方的蓋斯特哈赫特,是有潮水漲落的,河水常定期倒灌。漢堡平均潮高約2米,在暴風雨期間,潮水上漲得更高。

卡碧島——神秘而美麗的女妖島

卡碧島,又稱女妖島,它妖異而神秘的美麗,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為它癡迷。據曆史記載,一代羅馬帝王,有名的奧古斯都大帝曾經為了得到卡碧島,竟然用比它大幾倍的一片土地來交換它。

卡碧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誘惑力,是因為它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浩大的水域,如果你沒有親眼看到卡碧島,你無論如何都不會想象到那裏有多麼地美,在島上的懸崖上大片的橄欖樹林、檸檬樹將所有別墅島嶼圍護其中,而島上最令人驚奇的是千年海水侵蝕形成的懸崖藍洞,那是每一個來到卡碧島的人都要去的地方。

所謂藍洞,是一個位於海麵上的天然洞穴,外麵看隻是一個洞口極細小的岩石洞穴,入口僅1米寬,並不十分的醒目,但隻要乘著小船,穿過洞口後,你就會發現裏麵別有洞天了。在它長54米、高15米、水深22米的洞內,會因太陽光而反射出一種不可思議的藍色光芒。這種前所未見又隻此一家的藍光,令各國遊客不禁大聲讚歎。

比利牛斯山——天然的大屏障

比利牛斯山是歐洲西南部山脈,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界山。東起地中海海岸,西止大西洋比斯開灣畔,全長約430千米;西端,它沿著伊比利半島北海岸逐漸彎曲而與坎塔布連山脈相連接。除少數地方外,比利牛斯山脈的山頂就是法、西兩國分界線的明顯標誌,不過有個小自治公國安道爾位於群峰競立的峽穀之中。最高點是中比利牛斯山脈馬拉德塔山的阿內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