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布沙漠是有著8000萬年的曆史的古老沙漠。它北起安哥拉南部的納米比,向南穿過納米比亞至奧蘭治河。沿非洲西南海岸延伸約1900千米,寬130千米~160千米,海拔不超過500米,是一片狹長的帶狀沿海沙漠。

納米布沙漠是本格拉寒流的傑作。數億年前,本格拉寒流衝擊大西洋海岸,由於溫度低,海水不僅不蒸發,還“吸收”了從海中吹來的濕氣,經過上億年的變遷,幹燥的熱風將岸上山中的岩石風化為細沙和粉塵,形成了沙漠。納米布沙漠年平均降雨量隻有50毫米,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此幹旱的環境下,卻呈現著一片勃勃生機……

納米布沙漠中部有一條凱塞布河,將整個沙漠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南部是一片浩瀚的沙海,多為流沙,北部是多岩的礫石平原。納米布沙漠南部分布了大麵積的移動新月形沙丘,移動速度很快,有的每年移動可達450米。有些流動沙丘被河流阻擋,使河流的另一側呈沙原狀,從而使河流北部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沙地貌,這裏分布著一係列沙嘴和沙灘,還有剝蝕高地和尖頂山。

在當地那馬語裏,納米布意為“巨大”、“遼闊”。隻有當你身臨其境,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納米布”的含義。周圍都是一望無際的沙的海洋,在太陽的照射下,沙粒閃閃發光、金亮耀眼。行程數百裏也可能不見人煙,隻是偶爾可見野生動物在遊蕩。沙丘的形狀各有不同,有新月形、筆直狀以及星形的沙丘等。

納米比沙漠最壯觀的地方莫過於位於沙漠中央的所蘇斯萊地區了,這裏是一片沙丘群,沙丘高低不一,有些沙丘竟高達300米,最高的達34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底下有曆時100多萬年之久的礫石層。沙丘的顏色由沿岸地區到東部內陸地區逐漸變深,呈現出灰白象牙色、杏黃色、橘黃色、栗色以及深橘紅色等種種豐富的色彩。

乞力馬紮羅山——高聳的火山丘

乞力馬紮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是一個火山丘,海拔5895米,乞力馬紮羅山位於坦桑尼亞與肯尼亞兩國的交界處,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山脈。斯瓦希裏語“乞力馬紮羅”意思是“閃亮的山”或“明亮美麗的山”,聳立在離印度洋不遠處一片綿延起伏的平原上,被稱作“非洲屋脊”和“上帝的殿堂”,峰頂終年積雪,形成赤道雪山奇觀。

根據氣候的山地垂直分布規律,乞力馬紮羅山基本氣候,由山腳向上至山頂,分別是由熱帶雨林氣候至冰原氣候。風景包括赤道至兩極的基本植被。

山體的輪廓非常鮮明,緩緩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長長的、扁平的山頂,那是一個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個盆狀的火山封頂。酷熱的日子裏,從很遠處望去,藍色的山基賞心悅目,而白雪皚皚的山頂似乎在空中盤旋,常伸展到雪線以下飄渺的雲霧,增加了這種幻覺。山麓的氣溫有時高達59℃,而峰頂的氣溫又常在-34℃。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裏乞力馬紮羅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沒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這樣一座覆蓋著白雪的山。乞力馬紮羅山在坦桑尼亞人心中無比神聖,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腳下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拜山神,求平安。

乞力馬紮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烏呼魯,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10多千米長的馬鞍形的山脊相連,遠遠望去,乞力馬紮羅山是一座孤單聳立的高山,在遼闊的東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聳入雲,氣勢磅礴。當你凝神遠眺這座壯麗深邃的大雪山時,常常能感受到它有股內在的偉力,一種燃燒的、躁動著的原始生命力。乞力馬紮羅山烏呼魯赤道峰頂有一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四壁是晶瑩無瑕的巨大冰層,底部聳立著巨大的冰柱,冰雪覆蓋,宛如巨大的玉盆。

乞力馬紮羅山麓的熱帶森林是野生動物良好的生存領地,所以有“世界野生動物園”的美稱。其山腰因土質肥沃,生長著茂密的咖啡、花生、茶樹和劍麻等經濟作物。在海拔3500米左右,則生長著典型的高地植物,主要為石南和苔蘚類等,但接近雪線之下的多屬高山植物。大動物如野牛和追逐它們的豹子常可在雪線附近看到,但它們不大可能在雪線上長時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