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不動的經文——瑪尼堆(1 / 1)

如果你遠離城市,走在西藏的神山聖湖之間,會在很多路口看到那些堆壘起來,看起來異常精致的石堆。若是你以為這隻是小孩子的玩意,就大錯特錯了,不光小孩子,西藏的成年人、老人都喜歡堆這些東西。它就是瑪尼堆,不動的經文。

藏區的城郊鄉野、村邊路旁、山尖溝端、皆可以看見一堆堆用石塊壘起的瑪尼堆。記憶最深的是在納木錯湖邊和然烏湖邊見到的那些瑪尼堆。納木錯湖邊的瑪尼堆上放著久經滄桑的犛牛頭骨,看上去甚為蒼涼大氣,沉重中富內涵,一種曆史感衝擊著我的視覺,讓我有一種置身大漠的感覺。在然烏湖中堆成小島一樣的瑪尼堆則是另外一種氣象,小巧精致,且因為近水的緣故而更富靈氣,倒影在潔淨的然烏湖上煞有情調。這就是我所見到的兩種風格的瑪尼堆,不過不管堆成哪種風格,它們都散發出一種神秘與神聖的氣息。讓人頂禮膜拜。

瑪尼石凝結著藏族工匠、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每顆石子都凝結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願。瑪尼石的產生,使這些自然的石頭開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湧現出了浩如煙海的瑪尼石刻品,凡人跡所至處,隨處可見。它是藏族刻在石頭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瑪尼堆最初稱曼紮,意為曼陀羅,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集壘起來的、具有靈氣的石堆,藏語為“多本”。還有一種是在石塊或卵石上刻寫文字、圖像,以藏傳佛教的色彩和內容為最大特征。有佛尊、動物保護神和永遠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後堆積起來成為一道長長的牆垣,這種瑪尼牆藏語稱“綿當”。藏胞或將經文的一段,或六字真言,或佛像刻在石頭上,放在路旁,日積月累而成堆,其中以刻有六字真言的石頭最多,故稱為瑪尼堆。有的一塊石頭上麵刻得密密麻麻,其雕琢之精細令人欽佩。

每逢吉日良辰,人們會一邊煨桑,一邊神聖地用額頭碰新的瑪尼石,口中默誦祈禱詞,然後將新瑪尼石丟向石堆。天長地久,一座座瑪尼便形成了。信徒們每經過一個瑪尼堆必丟一顆石子,丟一顆石子就等於念誦一遍經文。於是瑪尼堆越堆越高。藏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徒步或騎馬,隻要負重從瑪尼堆前經過,總是順時針方向繞其左側轉過,有些甚至要旋轉數周,以消災免禍,賜福延年。

傳說在古代的西藏,人們認為自己的王是從天而降的,高高的山被想象成登天的梯子、繩索或者彩虹。它要表達的思想是“高度”、“升高”或“豎立”,真實高度並不計算在內。與石堆相聯係的神分別叫山頂上的神、地神、男神或戰神,它們同樣占據人的頭頂、肩膀、堅強的頭盔和屋頂。也有人說,這是創世的瑪尼堆,是世界的中心的須彌山,它的四周有四種象征性的動物圍繞:東部是白獅,南部是藍龍,西部是虎,北部是野犛牛。法國當代藏學家石泰安先生這樣記載道:“在有羊腸小道通過的所有山口,旅行家們常常會遇見大堆的石塊,即山頂瑪尼堆,主要是白色的。上麵插有一些木棒,並用繩子牽向一棵樹或一山崖,繩子上掛著一些破布或紙條,上麵寫著咒文,叫做‘風馬’。從原則上來看,應在這些石堆上再增添一些模擬武器、木製武器,尤其是箭和長矛。人們也經常在那裏放一些牧羊、羱羊、犛牛的角或整個頭顱,如同在石堆上和祭壇上所做的那樣。每當行人穿越山口的時候,便在那不成形狀的石堆上添一塊石頭,若無石塊也可以放一塊骨頭、一塊破布、一撮羊毛或頭發。同時,他還要大聲呼叫:‘天神必勝,惡魔必敗。吉吉索索!’”

記得離開西藏時,很想帶走一塊瑪尼石,放在家裏,就當一個微縮的西藏。但最後我沒有這樣做,因為瑪尼石就是荒野裏的精靈,放到家裏,與周圍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我又何必做作呢。但是你不能不懷念那些刻著小字的石頭,它們每一塊都是一件藝術珍品,同時也承載著一顆虔誠的靈魂。

回到內地後,仍會時時想起瑪尼堆來。它那神聖而古拙的樣子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並且常在我的夢裏發出誦經的呢喃。它是一堆不動的經文。如果將來我有幸能再次前往西藏,我一定會多堆幾個瑪尼堆,不刻經文,而是刻下自己的誓言。在永恒的石頭上,讓誓言成為不變的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