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劍池在福州市鼓屏路東側,今省財政廳院內。相傳春秋時鑄劍名匠歐冶子曾在此鑄劍,因而又名“歐冶池”。據《吳越春秋》載:“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名劍5枚,傳數世無疆,國滅於楚,乃徙居閩。又數世至無諸,乃複封王,或冶劍於山,淬火於池,故皆以冶名。
“所以劍池旁的小山名”冶山“。宋代黃裳《歐冶池》詩:“人隨楚電幾回見,劍逐風雷何處尋?唯有冶山池尚在,夜來明月古猶今。”如今劍池古跡保存完好。
江西的劍池在豐城縣。相傳晉代豐城縣令雷煥修建牢獄時,挖獲“幹將”、“莫邪”一對寶劍,挖劍之地形成一池,故而得名劍池。
我國四大石林四川興文石林位於四川省興文縣城以南30公裏處。在方圓十餘公裏的範圍內,地上地下,溶岩石林,突兀參差,如筍散布。每根石林高約1-2米,崢嶸散布,狀如波瀾。林區內有一麵積約6萬平方米的巨型溶洞,洞內鍾乳石密布,堪稱奇觀。
雲南路南石林位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內,是我國最大的石林,石林總麵積約有40餘萬畝,石林中最著名的名石有劍峰、蓮花峰、獅子峰、五老峰、萬年靈芝峰、書生趕考峰、阿詩瑪峰等。
浙江淳安石林位於浙江省淳安縣的千島湖西南湖區。林區奇岩林立,怪石嶙峋,與雲南省路南石林景致相差無幾。其中獅子林、石林古城、石林花園、書刺石林、獅象峰等,都是中華石林中的絕品。
福建大湖石林位於福建省永安市的西北13公裏處。石林蔓延數公裏的範圍,依山置布,層層疊疊,呈階梯狀,次第而上。巨石構形中有的如人形、有的如奔獸、有的如海底動物、有的如神話造型,千姿百態,蔚為壯觀。
中國四大碑林曆史上,陝西西安碑林、山東曲阜孔廟碑林、台灣高雄南門碑林、四川西昌地震碑林被稱為中國四大碑林。
陝西西安碑林現存碑石1700多塊,薈萃了各代名家手筆,漢魏及唐代著名書法家的碑石大多數集中於此,其中由114塊石碑組成的《開成石經》,則是一座大型石質書庫。
山東曲阜孔廟碑林集碑碣2000多塊,其數量居曆史碑林之首。碑石大者逾丈、小者不過盈尺,其中兩千年前的孔廟、史晨、乙瑛、禮器等四塊漢碑是聞名中外的碑石珍品。
台灣高雄市南門碑林集碑石1000多塊,碑刻書法渾厚謹嚴,氣勢磅礴,是書法藝術上的珍品。
四川西昌市地震碑林有碑石100餘塊,記載西昌、冕寧、寧南等地曆史上發生地震的資料。明、清時,西昌地區發生過三次大地震,碑石對其均有詳細記載,可以彌補曆史文獻的不足,是研究地震史的珍貴資料。
中國四大清真寺西安化覺巷清真寺位於西安市城區西大街化覺巷內(鼓樓西北),占地麵積12000平方米,建築麵積4000多平方米,始建於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是中國建築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文物價值最大的中式宗教建築,為中國第一清真大寺。從唐代始建以來,曆經宋、元、明、清沿衍和擴建形成今日規模。主體建築禮拜殿可容1000多人禮拜。
北京牛街清真寺又叫禮拜寺,位於廣安門內的牛街,是北京規模最大曆史最久的清真寺。
寧夏同心清真大寺位於寧夏同心縣舊城內,相傳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二十五年和光緒三十三年曾兩次重修。寺前有一座仿木結構的磚砌照壁,嵌有大幅磚雕麵,甚為精美。進門後有高10米麵積達3500平方米基台一座。台上建有禮拜殿、宣禮樓、阿訇住房等。
新疆艾尕清真寺位於喀什市艾尕廣場,是新疆最大的一座純伊斯蘭建築風格的清真寺。相傳始建於清代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曆經修茸和擴建,至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完成,形成如今的規模。占地約15畝,高大的寺門與四周短牆相連,門兩側有兩座高達十多米的塔樓,米黃色的磚麵上繪有白色花紋和磚縫,給人以雄偉壯麗、莊嚴肅穆之感。大門內為八角形門廳,有左右兩個甬道可進入寺內。前有水池一座,四周鬆柏競秀,白楊參天,幽雅清靜。禮拜殿分為內外兩殿,可同時容納六、七千穆斯林作禮拜,十分壯觀。
我國四大回音建築石磴琴聲:位於四川省潼南縣境內,在涪江岸邊,有36級石梯,似一把巨大的石琴,每個階梯,猶如一根琴弦,隻要有腳踏上石磴,拾級而上,腳下便會響起美妙悅耳的琴聲。
天壇音壁:即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由於內側牆麵平整光潔,使外來音樂沿內弧傳遠,久久回蕩。
鶯鶯寶塔:即山西普救寺塔,又稱舍利音塔。在永濟縣西北普救寺內。塔身呈方形,有13層,高50米許。登塔者,用石投地,回聲即起。投前地,則聲在塔底;投後地,則聲在塔頂。
蛤蟆音塔:在河南省鄭縣城內,建於清康熙年間。塔身不高,遊人若以掌擊塔,塔內會發出“咯咯……”的鳴聲,如有千萬隻哈蟆鼓膜低唱,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