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六泉--招隱泉,位於江西廬山觀音橋東,泉水叮咚,終年不竭,晶瑩如玉,質純味美,唐代陸羽評它為“天下第六泉”。泉井上有一石頭和木房,以保護泉水清潔。
中國的五大響沙銀肯響沙:位於內蒙古庫布齊沙漠中段的響沙灣,沙丘高達60多米,遊人若從沙丘頂坐著往下滑,會發出汽車馬達轟鳴般的聲響,如果用手棒沙子,還會聽到像青蛙那樣的“呱”的一聲叫。
沙坡頭響沙:位於寧夏中衛西,沙丘高近百米,下麵是滔滔奔湧的黃河,旁邊還有包蘭鐵路經過,風光旖旎。遊人從沙丘頂上下滑,所發出的響聲似鍾聲般悠揚宏亮,因而有“沙坡鳴鍾”之說。
敦煌鳴沙:在甘肅敦城南著名的月牙泉邊,有一座舉世聞名的沙山,因風吹沙會鳴,故名鳴沙山。遊人從高處下滑,仿佛在欣賞一曲美妙的音樂,樂音十分豐富,古有“沙嶺晴鳴”的美稱。
巴裏坤響沙:位於新疆巴裏坤草原上,沙山似綠色海洋中的一座金色的小島,遊人從山頂下滑,發出的響聲隨人們下滑的姿式、速度的不同多有變化,奇妙無比。
艾森庫木響沙:位於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由五座沙山組成,是我國五大響沙中唯一的沙山群。當人們將手腳插入綿軟的沙中時,能聽到蛙鼓的聲音。如果從山頂下滑,能聽到像飛機掠過天空那樣低沉而悠長的轟鳴。
我國四大銅殿武當山銅殿--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武當山天柱峰頂,建於明永樂十四年,是四大銅殿中建置最早的一座。銅殿高5.54米,寬4.4米,重約400噸。殿身仿木結構,銅鑄鎏金,所供真武帝君像及幾案,供器等物亦均由銅鑄,工藝精奇。
鳴鳳山銅殿--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東北郊的鳴鳳山,又稱銅瓦寺,明萬曆三十年仿武當山真武銅殿而建,後於崇禎年間移往雲南賓川縣雞足山,現已不存。
現鳴鳳山銅殿係清康熙十年仿鑄。殿身高6.7米,寬6.2米,約重200噸。
五台山銅殿--位於山西省五台山顯通寺內。明萬曆三十六年建置,外觀兩層,實際單層,高8米,重達500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銅殿。殿內鑄一尊大銅佛像及萬尊小佛像,工藝精湛。殿南原有五座鋼塔,為國內罕見,現僅存其二。
萬壽山銅殿--位於北京頤和園內,名叫寶雲閣,因外觀如亭狀,俗稱銅亭。建於清乾隆二十年,仿木結構,歇山重簷。花紋采用傳統工藝撥蠟法製作,絢麗精美。殿高7.55米,重207噸,殿內原有銅佛像、供器等物,可惜已被帝國主義者掠奪殆盡。
除了上述的四大銅殿外,泰山岱廟的後院現存一座銅亭,又稱金闕,鑄於明萬曆四十三年,長4.4米,寬3.4米,也是我國現存較大的古代銅鑄建築。
我國“四大名嶼”嶼,是指江河湖海中四麵環水的小島。我國河流眾多,海域廣闊,大小島嶼不計其數,其中鼓浪嶼、東門嶼、江心嶼、蘭嶼極負盛名,並稱“四大名嶼。”鼓浪嶼在福建廈門市西,中隔700多米的廈鼓海峽。全嶼麵積1.84平方公裏,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洞內海風撲麵,濤聲如雷。嶼上樹木蔥鬱,四季常青,亭台樓閣,掩映錯落,海濱浴場沙灘處處可見。由於嶼上沒有任何車輛,因此清靜寧和,環境極佳。
東門嶼在福建東山縣東南海上,是東山諸島中最著名的一個島嶼。東門嶼麵積近1平方公裏,形成“工”字,以礁石奇異、洞泉清冽、古跡眾多而聞名於世。在嶼上觀海,隻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令人歎為觀止。
江心嶼在浙江溫州市甌江中心,麵積原為60畝,近年擴為107畝。嶼上有雙峰對峙,兩山頭各立一塔,東塔建於唐代,西塔於北宋,雙峰之間有始建於唐代的江心寺,雲水環繞,古木參天。
蘭嶼在台灣台東縣東南太平洋上,是台灣第二大屬島,滿潮麵積46平方千米,最高點芳蘭峰海拔548米,沿岸多珊瑚礁,氣候高溫潮溫,為台灣最具熱帶特色的地區。嶼上天然林木繁茂,盛產各種蘭類植物,蝴蝶蘭尤負盛名。
我國四大劍池我國早在20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鑄劍技術就已經十分精湛,曾留下了四大“劍池”遺址。
浙江是古越國的所在地,位於莫幹山上的劍池遺址,是四大劍池中最負盛名的一口。相傳春秋時代,鑄劍名匠幹將與莫邪夫妻倆,為吳王闔閭在此製造寶劍,如今池水仍然清澈,池旁的山峰上飛瀑懸空,直瀉而下。
江蘇的劍池在蘇州虎丘山下,池呈長方形,深二丈,山崖如削,清泉流注。據史書記載,吳王闔閭征調民工10萬人,挖土鑿池,曆時3年,然後在池下建造一座“水底陵墓”。因闔閭十分愛劍,下葬時以“專諸”、“魚腸”等寶劍3000多支作為殉葬品,故此池稱為“劍池”。
1955年夏天,疏浚劍池時,在池旁山奎懸壁處發現明代唐伯虎等人的記事刻石,敘述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冬天,因劍池水涸,發現吳王墓門,這個發現與史書記載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