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旅遊導趣(9)(1 / 3)

碧霞寶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諸門外的雲霧中,俗稱佛光。若遇濃霧或密雲,背光細察,便見雲霧經強光照射而衍生出一個彩色光環,其中央晃動著自己的身影,彩帶呈七色,有時可見到雙環,持續幾十分鍾,絢麗動人。

霧淞雨淞冬日,岱頂氣溫常在零下20℃左右,潮濕氣流成霧,在樹枝、房頂、岩崖上凍結,形成茸毛狀蓬鬆冰粒層,晶瑩閃爍,這是霧淞。雨淞是細雨落在物體上形成的光滑冰層。

霧淞和雨淞使整個岱頂變成琉璃世界。

天門雲梯南天門處於登山中軸線的頂端,門下石壁穀中有盤道,俗稱十八盤。十八盤垂直高度為400米,坡度平均為45度。遊人仰望南天門如天上瓊閣,十八盤如雲梯懸空,時隱時現。

華夏斜塔虎丘斜塔在江蘇省虎丘山上,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8角7層,磚建仿樓閣式。現塔身上下偏移達2.82米,國際上一些建築學家稱它為“中國的比薩斜塔”。

綏中斜塔遼寧省綏中縣,為遼代所建磚塔,高8層10米。30年前測量,塔身斜度已達12度,超過比薩斜塔兩倍多。

護珠斜塔在上海鬆江縣天馬山中峰,建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磚結構,7級8角。今塔側向東南,傾斜度超過比薩斜塔1.5度。

歸龍斜塔在廣西崇左縣左江的江心布島上。5層6角,高25米,塔身傾斜一米左右。

據專家考證,這是築塔匠在築塔時,考慮到江心負力及地基的因素有意築斜的。

玉泉斜塔原名如本舍利塔,位於湖北省當陽縣玉泉山上。建於北宋壽六年(1061)。塔基為特製青磚砌成,塔身全為生鐵鑄造。高18層21米。現傾斜度為1.5度。

怪塔種種蛙鳴之塔河南洛陽白馬寺素稱“天下第一寺”,寺旁有800年前所建齊雲塔,塔高24米,每當人們在離塔20餘米處擊掌時,塔中便立刻傳出青蛙鳴叫之聲,且越來越響,大有“十裏蛙聲”之妙。專家稱,此塔各層的塔簷底麵能把掌聲“聚集”成“蛙聲”。

冒煙之塔河北涿州雨古塔,每逢晴天,便見塔頂“青煙縷縷,如燃天狀”。原來是當地特有的蚊蚋被塔內散發出的獨層,塔身上大下小,形似翻轉的倒塔。

果樹之塔湖北省麻城九龍山,有7層6角古塔,塔中盤生巨柏一棵,罩滿塔身,枝葉自拱簷間森森而出。

樹抱之塔雲南普洱縣普濟寺中,有一古塔被一棵大榕樹緊抱,塔身不可觀,唯露塔尖在樹梢。寺僧笑言此榕樹也崇佛法,故抱塔不舍。

傾斜之塔上海鬆江天馬山中峰的護珠塔,因遭火災及被人盜挖底層碑塊,在百餘年前即開始向東南方向傾斜,至今其傾斜度已超過意大利比薩斜塔,遠遠望去塔影欲倒,堪稱一絕。

神奇的七百弄在紅水中遊的大化縣境內,有個神奇的地方,那就是“七百弄”。這裏石灰岩廣布,形成了十分壯觀的喀斯特地貌景觀--高峰叢深窪池,這是我國著名也是世界罕見的高峰叢深窪地典型發育區。

七百弄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的箱狀背斜構造帶上,水平層狀的石灰岩“X”型節理十分發育,形成深筒狀的岩溶負地形,使峰叢窪地間高差懸殊。峰叢基座相連,形態各異,雄偉壯觀;窪地呈封閉狀的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成串珠狀分布於峰叢之中。在215平方千米麵積的“七百弄”(實為1037個弄場)有192個高峰,94個深窪地,平均每平方千米有2.5個深窪地。峰窪之間層層相套,窪中有窪,窪中有洞,洞中套穴,規模宏大。它不僅記錄了桂西北紅水河流域大石山區地殼演化的曆史和生態環境的變遷,還記錄了生物的演化,人類和社會演變的史實。“七百弄”塑造了一個千姿百態、類型複雜的喀斯特地貌。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前國際洞穴協會主席D·福特教授說:“毫無疑問,這肯定是世界上最陡最深的大窪地。”而中科院的地理專家們則把“七百弄”與雲南的“石林”、美國的肯塔基州猛獁洞國家森林公園相提並論,認為這是中國西南地區最有“魔力”的喀斯特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