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如海,與藍天相接。
炳靈寺石窟舊名龍興寺,又名尋岩寺。炳靈為藏語千佛或十萬佛之意。窟在甘肅永靖縣西約50公裏,黃河北岩積石山中。窟龕造像鑿於南北峭壁上,長2公裏,上下四層,高低錯落,幢蓋縱橫,瀕臨黃河,氣勢莊嚴。現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窟龕一百八十三個(窟三十四個,龕一百四十九個),大小石碓佛像六百九十四尊,泥塑八十二尊,壁畫900平方米。塑像高者27米,小者20餘厘米。另有石雕方塔一座、泥塔四座。唐代作品約占三分之二,藝術造詣精湛,造型豐滿瀟灑,富有朝氣和生命力。酈道元《水經注·河水》稱”河峽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裏有時亮窟,高白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據說現編號169窟即唐述窟。內有精美的西秦造像,造型剛健挺拔,栩栩如生。壁畫中神人衣袂飄逸,色澤絢麗,構圖古雅,顯示出神奇美麗的天國風光。畫上有”西秦建私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題銘。是全國石窟中迄今發現最早的題記。1967年興建劉家峽水庫時,在窟前修築防水大壩,長200多米,高20餘米。壩前波光瀲灩,壩後岩窟崔巍。寺與水庫相連,乘遊艇從劉家峽水庫大壩西行,可直達窟前。
名水
掛林山水我國西南的桂林地區,山奇水秀,風景如畫。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怪石嶙峋,群峰屹立。一條玉帶似的小河從城中流過,這就是著名的漓江。漓江的水十分清澈,猶如一塊巨大的水晶石,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兩岸的奇峰,天上的白雲,倒映在水中,水光山色,令人陶醉。在漓江中泛舟,如同在畫景中一般。
桂林不但有秀麗的山水,還有神奇迷人的溶洞。洞內有倒掛的鍾乳石,從地麵”長“出來的石筍、石柱等。
其中七星岩溶洞麵積巨大,可容納1萬多人。離市區6公裏的光明山上的蘆笛岩洞,因洞附近有好多可以做蘆笛的蘆草而得名。蘆笛岩長500米,洞內有著造型奇特的各種景物:有莽莽的原始”森林“,高聳挺拔的”寶塔“,還有潔白鮮嫩的”竹筍“……有”大自然藝術宮“之稱。形形色色的鍾乳石,在彩燈的照射下,五彩繽紛,紅的如同瑪瑙,綠的好像翡翠,白的宛如牙雕,黃的猶如琥珀,漂亮極了。這些鍾乳石都有著動聽的名字,如獅嶺朝霞、石乳羅帳、雲台攬勝、簾外雲山、遠望山城、幽景聽笛等。洞中有些石頭形狀酷似雄獅、犀牛、烏龜……十分有趣。洞內還有”琴“、”鼓“等”樂器“,當人們稍用力敲擊時,還能聽到悅耳的聲音。
桂林山青、水秀、石美、洞奇,它以秀麗無雙的絕景,贏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讚譽。
長江三峽長江自雪山中流出,在四川境內接納了氓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水量大增,江麵展寬,但江水到了四川、湖北交界處被巫山山脈擋住了去路。洶湧的江水像利刀般劈開崇山峻嶺,向東方直奔而去,形成了壯麗的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全長204公裏,是世界上最大的峽穀之一。
西來的江水自奉節縣的白帝城進入長江第一峽--瞿塘峽。瞿塘峽的長度雖然隻有8公裏,卻極為險峻,號稱”天塹“。兩岸的峭壁緊束著河道,就像兩座大門。
這裏江麵狹窄,最窄處隻有數百米,水流湍急,猶如萬馬奔騰。抬眼望去,但見雲天一線,峰雲相間。這裏有奇異的風箱峽、險峻的孟良梯和有趣的倒吊和尚等奇景。
所謂風箱峽,是因為這裏的懸崖裂縫中有著一隻隻看去似風箱那樣的東西。這是9具古代的懸棺。
江水出瞿塘峽後,經過一段寬穀,就進入了巫峽。
巫峽是長江三峽中最整齊的一段峽穀,因巫山而得名,又名大峽。全長40公裏,以幽深、秀麗著稱。這裏彎回水轉,曲折多姿,兩岸重巒疊翠,猶如天然畫廊。巫峽最美之處是”巫峽十二峰“。這裏兩岸是峻峭多姿的石灰岩層,人們給兩岸的山峰取了一個個動聽的名字,美麗的神女峰就是其中之一。
江水出了巫峽,經過50多公裏長的香溪寬穀,就進入了三峽中最長的、也是最東的一個峽穀--西陵峽(又稱巴峽)。從秭歸的香溪河口到宣昌的南津關,總長75公裏,分東、西兩段。西段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等,東段有燈影峽等,以兩岸岩石的形狀而得名。
1995年起,三峽水利工程將開始興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庫區水位將升高170多米,三峽風光將出現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