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旅遊熱線(2)(2 / 3)

東部、西部窟群大部屬於晚期作品。

龍門石窟在河南洛陽市南13公裏的伊河兩岸。《水經注》雲:

“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河曆其北流”,因又名伊闕。

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又為山水相趣的風景區。石窟造像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曆經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四百餘年的大規模營造,兩山窟龕,密似蜂窩。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共計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九萬七千三百餘尊,題記和碑碣三千六百多品,佛塔三十九座。這些古代藝術大師創造的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像。

成為研究我國古代曆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石窟中的飛天,或在流雲中自由翱翔,或手捧果品淩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撒花雨,其姿態之輕盈,神情之優雅,令人歎為觀止。龍門石窟的題記、碑刻,如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伊闕佛龕之碑”等,都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在甘肅敦煌縣城東南25公裏。洞窟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南北長1.600多米。建造年代據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則天時,已有窟室千餘龕。現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畫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十五身,唐、宋木構建築五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形製有禪窟與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鬥式。窟外原有殿宇,並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窟最大者高40餘米,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為泥質彩塑,有單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兩側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三身,多則十一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厘米。多以誇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神態各殊、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神話、供養人等題材和裝飾圖案。最古的地圖《五台山圖》大40多平方米。從一花一葉、神、佛,到表現當時當地曆史人物活動的《張議潮夫婦出行圖》,構圖精細,栩栩如生,窟內金碧輝煌,絢麗奪目。畫麵如按兩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5公裏的畫廊,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一說光緒二十六年)發現藏經洞後,窟內曆史文物和藝術品遭到帝國主義分子的嚴重破壞,盜竊大量的珍貴文物。1943年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進行修複、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後改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對洞窟進行全麵維修。窟東有泉,彙成清流,林木成蔭,無異沙漠綠州。

麥積山石窟在甘肅天水縣城東南約30公裏山中。崛起一峰,高150餘米,如農家積麥之狀,因有此名。據文獻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西魏文帝時,再修崖閣,重興寺宇,魏文帝皇後乙弗氏薨,鑿麥積崖為龕而葬。

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造七佛閣。隋文帝曾建寶塔“敕葬神尼舍利”。山頂現存舍利塔為清代重建。曆代開窟造像在距山基20--30米、70--8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層層相迭,上下錯落,密如峰房。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地震,崖麵中間塌毀,窟群分成東崖和西崖。現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洞窟一百九十四個(在崖五十四個,西崖一百四十個),泥塑像、石雕像七千餘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泥塑有高浮塑、圓塑、粘貼塑、壁塑四種。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端莊的佛,猶如頭上無冕旒的世俗帝王,側侍的菩薩、弟子,有的低眉含嫣,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或眉開眼笑,有的俊俏活潑,向人招手致意,還有聰慧虔誠的少年和天真的男女兒童形象。從高約16米的阿彌陀佛,到10餘厘米小的影塑。從神聖的佛到天王腳下“金角銀蹄”的牛犢,均精巧細膩,栩栩如生。把神人格化,生活氣息濃厚,令人感到親切,而不神秘。泥塑上彩而不重彩,被譽為塑像館。抬頭仰望,淩空飛棧。攀行其上,驚險陡峭,五代《玉堂閑話》雲:

“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雖自人力,疑是神功。”在群眾中有“先有萬太柴,後有”麥積崖“、”積木成山,拆木成功“的傳說。石窟形製完全按照我國民族建築形式開鑿,方型、平頂,前壁開門,兩側開龕的房屋建築為崖閣式。麥積山是秦嶺山脈西端的奇峰,冬暖夏涼,秋季細雨霏霏,雲霧繚繞,《廣輿記》譽為”秦地林泉之冠“,”麥積煙雨“為天水八景之首。登上高70多米的上七佛閣(俗稱散花樓),居高臨下,揚手撒花,花隨著上旋氣流越飄越高,峰巒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