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旅遊熱線(2)(1 / 3)

青城山共36峰,108景,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道家稱此為“第五洞天”。相傳東漢末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這裏的天師洞設壇傳道。山上現存的古建築及其遺址尚有30餘處,最著名的是建福宮、天師洞、上清宮。

都江堰位於灌縣城西北的岷江上遊,是2000多年前建成的偉大水利工程,被譽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眾而建。岷江自山區入平原,流速驟減,易淤易澇。李冰確定“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治水方針,將岷江之水一分為二,一部分引入川西平原灌溉良田,一部分導入岷江正流。

鍾山鍾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與玄武湖共同構成了山、水、城渾然一體的風景區。鍾山,亦名紫金山,因山上有紫紅色頁岩呈紫金色而得名。

鍾山是浙江天目山的分支,江蘇南部茅山山脈的餘脈,若一條巨龍盤臥在南京之東,西段延伸入城,止於玄武湖南岸的北極閣;東西長約7公裏,南北寬約3公裏,周長30多公裏。主峰北高峰高468米,與南京城西蹲在長江邊上的石頭城遙遙相望。諸葛亮讚其氣勢之雄偉稱:“鍾山龍盤,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三國時東吳孫權在此建都,從此便開創了在南京建都的曆史。

中山陵,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驅者孫中山的陵墓。於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春竣工,建築麵積8萬餘平方米,陵園麵積3000公頃。中山陵入門處是座白色石牌坊,上勒孫中山手書“博愛”二字。中山陵西是明孝陵,為朱元璋的陵墓。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當年占地130多公頃,圍牆長23公裏,守衛陵園的軍戶多時達5000戶。其中植鬆萬株,養鹿千頭。

明孝陵西南側是占地約190公頃的植物園。這裏地處北溫帶和亞熱帶交界處,是南北植物引種過渡地帶,植物品種豐富多樣,風景宜人。

玄武湖位於鍾山風景區西北。六朝時期是操練水軍的地方,明初建黃冊庫,貯藏全國戶籍賦稅薄冊,成為一代禁地。湖麵約5平方公裏,湖中五洲有堤橋相通。晉代文學家郭璞墓地在其中的環洲上。

櫻洲上遍植櫻桃林,春季島上如火噴霞。其餘洲上還建有覽勝樓、湖神廟(現為展覽館)、萬人遊泳池、動物園等。泛舟湖上,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十朝陳跡令人觸目生情,頓生蒼茫萬古之意。

萬裏長城--八達嶺北京延慶縣。是長城的一個隘口。其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萬曆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刻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於萬曆十年(1582年)。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台上四周砌垛口。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往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連綿的萬裏長城。長城全長6700公裏,是世界上古老的偉大建築之一。遠自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相互防禦,後來燕、趙、秦三國為防禦北方的匈奴、東胡等民族的騷擾而築起高大的城牆,是為長城起源。秦統一六國,以此為基礎築成一道連綿萬裏的長城,奠定了今天長城的規模。以後曆代對長城繼續修整使用,至明代,因北方仍有蒙古族的進攻,東北又有女真族崛起,為加強防禦,將過去的土築城牆部分改為磚石結構,西起嘉峪關,東達山海關,蜿蜒萬餘裏,並沿城牆修築了許多烽火台,八達嶺附近的長城依山勢而築,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6--7米,寬4--5米),用整齊巨大的城磚築成牆體外殼。下部為條石台基,上砌磚牆及馬道,牆身內部填滿碎石和黃土。牆頂地麵鋪方磚,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垛牆上方有垛口,下有射洞,以便了望和射擊。

為了防禦的需要,分別於山脊的高地、城牆的轉角或險要處,築堡壘式的城台。高大的稱空心敵台,多建於要衝處,為上下兩層。上層頂部為平台,周圍有垛口和射洞;下層為空屋,可駐兵和貯存武器。低矮的稱牆台,多建於平緩處,騎牆而築或凸出牆外,其高度與城牆相等,台四周也有垛口和射洞。長城至清代已逐漸失去防禦的曆史作用,由於長年受風雨侵襲及人為破壞而日漸荒廢。解放後曾分期補修了八達嶺關城城樓和南北各四個城台,1978年春又重建了居庸外鎮的城樓。

名窟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16公裏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裏。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大部完成於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據《水經注·魚弗水》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伏,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壯觀景象,前所未有。後也曾多次修繕,並增建佛寺,尤以遼金兩代規模最大。在我國三大石窟中此窟以石雕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采見稱,至今仍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菩薩、力士和飛天等形象生動活潑,特別是平基藻井上成群的飛天、淩空飛舞,姿態飄逸。塔柱的雕造,蟠龍、獅、虎和金翅鳥等動物形象的鑿琢,繁複的植物紋樣的刻畫,皆是引人入勝的傑作。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外來的藝術精華,創造出獨特的風格,對以後隋唐藝術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藝術結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雲岡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雄偉。第五、第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