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泊湖四麵環山,灣灣相連,山山相套。湖中小島星羅棋布,每到春暖花開,是湖區的黃金時節,花紅水碧,魚躍禽翔。
這個湖以風靜水平而得名。古時稱湄沱湖,唐代又稱忽汗海,明代改稱畢爾騰湖。近代人們因見這湖像無數碎鏡散落在群山叢中,所以又改稱“鏡泊湖”。鏡泊湖是在千萬年以前,由於地殼斷裂和火山爆發,熔岩流溢而形成的。
鏡泊湖作為一個高山堰塞湖,猶如一幅帶有濃鬱民族傳統藝術神韻的潑墨山水畫。
大明湖大明湖是一個由泉水彙成的天然小湖泊,位於濟南市舊城北部,湖麵不大,但湖山勝美,湖水清澈,在神州享有較高的聲譽。
大明湖是個曆史悠久的風景名勝,一湖煙水,綠樹蔽空,給“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濟南增添了光采。每當天晴日麗,秋高氣爽之際,南麵的千佛山倒映湖中,山色與湖光相映,宛如一幅充滿神韻的山水寫意畫。沿湖亭台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致。登上湖邊假山上的浩然亭,美麗的大明湖盡收眼底。著名的“曆下亭”就建於湖東南的小島上。
濟南名士多,可謂千真萬確。曆史上,這裏出現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南宋豪放派詞詩大家--辛棄疾;婉約派詞詩領袖、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明代鐵骨錚錚的忠臣鐵鉉等一批在中國曆史上放射光輝的傑出人物。
大明湖邊有一座紀念曾鞏的南豐祠。曾鞏曾任齊州(今濟南)
知州,他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為官也清廉。他在任時,正值大明湖淤塞,曾鞏經過實地踏勘,決定挖掘淤泥,重開大明湖。他組織人力疏通了湖源,將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玉龍潭泉接彙入湖,並且將大明湖的興修與水利設施的建設結合起來。給人們辦過好事的人,人們是不會忘記的,南豐祠就是證明。
太湖太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蘇省無錫、蘇州、宜興三市和吳縣、無錫兩縣境內。大湖古名“震澤”,又名“五湖”,湖岸線長400公裏,麵積2420平方公裏。湖中有48個大小島嶼,2個半島,72座山峰,5個神巧天成的古洞府。最大的島嶼洞庭西山63平方公裏,馬跡山半島21平方公裏。太湖的東、北、西沿岸和湖中諸島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源地,遺存大批文物古跡,最著名的有春秋時吳王的闔閭城,越王勾踐的土城遺址。附近還有隋代大運河、唐代寶帶橋、宋代紫金庵、元代天池石屋及眾多的名寺古刹、古典園林。然而,太湖之美首先在於她的浩瀚坦蕩。臨湖遠眺,則煙水迷茫,水天相連,那莽莽蒼蒼的萬頃波濤,仿佛銀河從天上奔湧而來。太湖是江南的聚寶盆,水產豐富,其中聞名的有大湖銀魚、白魚、桂魚、白蝦等。還盛產水果,楊梅產量占江蘇省年產量的70%,枇杷占90%,柑桔幾乎占100%。還出產名茶碧螺春,出產玲瓏剔透的太湖石。
太湖流域盛產稻、麥、油菜、春蠶等。是我國四大淡水湖中的佼佼者。
瘦西湖古城揚州,素以風景秀麗著稱。它的絕妙景色,首推位於城西的瘦西湖。瘦西湖原是楊州蜀崗山水流入運河的一段自然水道,舊稱“炮山河”,亦名“保障河”。自唐朝以來,經曆代勞動人民的長期治理和建築,逐漸形成了風光明媚的遊覽區。因湖身狹長曲折,猶如一條絲綢飄帶,與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種清瘦秀麗、含蓄多姿的特色。清錢塘詩人汪沆詩雲:“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於是,瘦西湖之名,就這樣流傳開來。“人人都道瘦西湖,究比西湖瘦幾分?”一個“瘦”字,勾勒出了湖的特點,瘦者,苗條也,清秀也,瘦西湖妙就妙在瘦字上。
瘦西湖風光旖旎,綠水蕩漾,湖長四點三公裏,遊覽麵積三十多公頃。在時寬時窄河流兩岸的丘阜,各種建築物和奇花異木點綴其間,美不勝收。湖中洲嶼散落,兩岸庭園不斷。小金山、吹台、五亭橋、白塔等景致,相互襯托,彼此映照。船行其間,每轉一彎必有一組不同的景物,甚是迷人。
日月潭日月潭是台灣島最著名的風景區。它位於西部的南投縣,是台灣省最大的天然湖泊,臥伏在玉山和阿裏山之間的山頭上。湖岸周長35公裏,麵積7.7平方公裏,水深二三十米。水麵比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卻超過西湖10多倍。
日月潭四周青山環抱,山巒層疊,水映著山,湖麵宛似一個巨大的碧玉盤。遠遠望去,潭中的美麗的小島--珠仔島,卻像玉盤托著的一顆珠子。珠仔島把湖麵分為南北兩半:東北麵的形狀好像圓日,故叫日潭;西南邊的如同一彎新月,故稱月潭。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慶祝台灣光複,珠仔島已改名為光複島。
日月譚美景如畫,春夏秋冬,晨昏晴雨,景色變幻無窮。尤其是秋天夜晚,湖麵輕籠著薄霧,明月倒映湖中,景色更為佳麗動人。每年中秋圓月當空時,高山族的青年男女扛著又長又粗的竹竿,帶著彩球,來到潭邊跳起古老的民間舞蹈。他們重演著征服惡龍的民間故事,把太陽和月亮頂上天,讓日月潭永遠有日月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