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四周,點綴著許多亭台樓閣的寺廟古塔。山腰的玄奘寺內存放著唐僧玄奘的部分遺骨。
這裏氣候四季宜人,冬天平均氣溫在15℃以上,夏季7月份隻有22℃左右,是避暑勝地。
洞庭湖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長江中遊的南岸。浩浩長江衝出三峽後,迂回地奔來與它相會,然後又向東北流去。洞庭湖是全國第三大湖,第二大淡水湖,自古以來以湖山秀麗而聞名天下,它又是調節長江水量的著名湖泊。
洞庭湖區平原阡陌縱橫,水網交錯,土地肥沃,素有“湖南糧倉”的美譽。湖麵上水草豐茂,盛產百餘種魚。這裏還生長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和名貴的鱘魚、銀魚等。
洞庭湖是長江中遊的巨大天然水庫,具有汛期內蓄洪防災的重要功能。在洞庭湖進入長江的三江口,有一種奇特的景象:洞庭水清,長江水濁,清濁交會,涇渭分明,古人稱為“江會”。曆史上,三江口是個水軍爭奪的要地。附近的擂鼓台,是春秋時楚王擂鼓督戰的地方。周瑜火燒赤壁,孫、劉聯軍追擊曹操水軍,都從三江口經過。太平天國曾在這裏和湘軍水師作過殊死的戰鬥。三江口水麵寬暢,風平浪靜,土質堅實,是個天然良港。
洞庭湖以它無與倫比的湖光山色而被園林專家譽為荊楚一大勝景。
五大連池石浪聞風、樺林沸泉等景點。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五十八至六十年(公元1719-1721)火山噴發時,玄武岩流阻塞了塞納莫爾河支流白河,形成了五個串珠般的石湖,故得名五大連池。池的周圍,分布有14座火山和60多平方公裏的熔岩台地,總稱五大連池火山群。
從南向北數去,頭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宛如一串大小不等的珠碟玉盤,與廣闊的火山熔岩石海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獨特的山、水、石風景。其中,以三池為最大、最美,動人的傳說最多。並富產魚類。
名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明、清兩代的皇宮,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明永樂四年(1406年)
始建,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迄今五百六十多年曆經二十四個皇帝。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仍保持原來布局。占地72萬多平方米,屋宇九千餘間,建築麵積約15萬平方米。周圍宮牆長約3公裏,四角矗立風格絢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的建築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主要場所。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妃、皇子們居住、遊玩和奉神的地方。故宮南麵為南北狹長的前庭,有天安門和端門,形成宮門前麵一長列建築的前奏。正門即午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午門後為一方形廣場,其上有彎曲的金水河橫貫,河上跨五座漢白玉單拱石橋,橋北是九間重簷廡殿頂的太和門,其兩側並列昭德、貞度二門。廣場東西有通往文華殿和武英殿的協和、熙和二門。三大殿是外朝的主體建築,入太和門迎麵為麵闊十一間重簷廡殿頂的太和殿,中國是方形單簷攢尖頂的中和殿,最後為九間重簷歇山頂的保和殿,三座殿建在一個工字形三層漢白玉的台基上,四周廊廡環繞,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築群。內廷從乾清門開始,在中軸線上的建築物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其周圍的十二座宮院。乾清宮東西各有六組自成體係的院落,即東六宮和西六宮,每組院落都以前後殿、東西廡的標準格局組成。東六宮南麵有奉先殿、齋宮的毓慶宮,西六宮前麵是養心殿。內廷中軸線之東有寧壽宮一組建築,俗稱外東路,西有慈寧宮、壽康宮、英華殿等。
內廷另有花園三座,禦花園在故宮中軸線的煞尾處,寧壽宮花園在寧壽宮養性殿之西,慈寧宮花園在慈寧宮之前。內廷與外朝的建築氣氛回然不同。故宮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故宮還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是研究明、清兩代曆代藝術的重要資料。
沈陽故宮我國沈陽故宮又名盛京宮闕或奉天行宮,位於沈陽舊城中心,占地麵積達6萬平方米,有建築90多所,300多間,是清朝入關前的皇宮。該建築群分三部分:東路有大政殿和十王亭等,為努爾哈赤建都沈陽時所建;中路有崇政殿、飛龍閣、鳳凰樓、清寧宮、永富宮等建築,為皇太極繼位後所建;西路有戲台、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建築,為乾隆帝在位時所擴建。
大政殿是融漢、滿、蒙三族風格為一體的八角重簷木構架建築,巍峨氣派,是努爾哈赤治理朝政的處所。殿前依次對稱排列著十座方亭,即十王亭,為左右翼王和八方大臣辦公的地方。是沈陽故宮獨具特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