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旅遊熱線(4)(1 / 3)

崇政殿,又稱“正殿”,是清入關前的“金鑾殿”。皇太極在此處理軍政事務和接見外國使臣。

文溯閣是乾隆為收藏《四庫全書》而興建的,建築形製仿浙江寧波的天一閣。清代皇帝東巡盛京時常在此讀書或看戲。

台北故宮自台北驅車東行不足半小時,便到了青山環抱的外雙溪。在鬱鬱蔥蔥的山間,矗立著一座中華民族式的古典建築群,這就是台北故宮。

1948年12月,曾在北京故宮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5000多箱文物被運到了台灣的霧峰北溝山洞。直到1965年,台灣故宮建成,這批稀世珍寶才得以重見天日。

據台北故宮秦孝儀院長介紹說,當年運往台灣的文物全都收藏在這裏,共計64.3萬件,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寶塔、琺琅器、文具、雕刻、織繡、善本圖書及滿、蒙檔案文獻。文物多為清宮舊藏,而宮中收藏之始,可上溯至宋初,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因藏品太多,無法盡數展出,隻能在一般性陳列中,兼顧各類,定期更換,以期讓參觀者從中窺見到中國文化遺產博大精深之全貌。展品布局大致分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個部分。此外,還有“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關係特展”,說明在悠遠的年代裏,中國不但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四方諸國,同時以包容開放的胸襟,大量吸收外來文化,融合為優秀、獨特的華夏文化。

拉薩布達拉宮美麗的布達拉宮是西藏的象征。清晨,高原絢麗的朝陽映射在這座古老宮殿的金頂上,反射出一片令人賞心悅目的色彩。深夜,漆黑的夜空覆蓋著這座神秘的宗教聖地,神殿屋宇內的酥油燈若明若暗,使人感到一種莊重肅穆的寧靜。

布達拉宮建在拉薩市中心的布達拉山上,高13層,離地117米。宮宇倚山疊砌,巍峨聳峙,在拉薩的任何一個方向,都能看到它那雄偉壯麗的景色。

布達拉宮是鬆讚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造的。鬆讚幹布的目的是“為唐朝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十七世紀四十年代,五世達賴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噶丹頗章政權,為了擴大政治影響,決定在鬆讚幹布建造的宮殿上進行擴建。於是,他向全藏頒布了差役令,調征全藏的能工巧匠彙集拉薩,經過10餘年的努力,一座極其壯觀的宮殿屹立在高山之巔,其規模遠勝過當年建造的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西藏藝術的寶庫,那大大小小的殿堂裏布滿了栩栩如生的塑像;那精雕細刻的楞柱繪滿了各式神話圖案;那金壁輝煌的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壁畫。

山西永樂宮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築群永樂宮。宮址原在山西永濟縣永樂鎮,後因修建三門峽水庫而拆遷,依原狀複原於芮城縣北。

永樂鎮是道教“八仙”之首呂洞賓的故鄉,唐代時建呂公祠,金末時擴為道觀。元代時道教大發展,皇帝令升觀為宮,擴建成“大純陽萬壽宮”,現存永樂官為大純陽萬壽宮的主要部分。

山西永樂宮采用傳統的中軸對移布局,自南而北有宮門、龍虎(無極門)、三清殿(無極殿)、純陽殿、重陽殿、丘祖殿等。

三清殿是永樂宮最大的殿宇,因奉祀道教最高神玉清、上清、太清神像得名。殿身雄偉壯麗,殿頂用黃綠藍三彩琉璃浮雕砌成屋脊,以黃綠琉璃瓦鋪頂,異常精巧鮮麗。殿內壁畫為道教《朝元圖》,繪出仙神290多尊,場麵開闊,主次分明,絢麗精致,實為古代繪畫傑作。純陽殿又名呂祖殿,繪有呂洞賓事跡內容的彩繪。重陽殿又稱七真殿,繪出王重陽度化七真人成道事跡的內容。

山西永樂宮的幾個主要大殿內保存著舉世罕見的大型元代壁畫,麵積達960平方米,題材豐富,以道教內容為主,構圖嚴謹,線條飄逸、色彩繽紛,是繪畫史上的傑作,在我國美術史上占重要地位。

永樂宮不僅壁畫精美,建築上也有極高價值,是建築史上承上啟下的典型實例。

北京雍和宮獨具有特色的雍和宮座落在北京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東側,原是雍親王胤真的府第。胤真即後來的雍正皇帝。他登基後把府第改名為雍和宮,成為施政的中心之一。雍正帝死後,宮中建築改換成黃琉璃瓦,以示尊貴。乾隆年間雍和宮被改為北京地區最大的喇嘛寺。

該寺共有五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建築風格則融漢、藏、蒙、滿各族風格為一體。

法輪殿集漢藏風格於一體,供奉宗喀巴銅像,高15米。後有檀香木雕的羅漢山,上有金、銀、銅、鐵、錫鑄製的五百羅漢像。

萬福閣是全寺最輝煌的建築,閣內矗立著由一根檀香木雕成的高26米的彌勒佛像。檀木大佛、五百羅漢山和金絲楠木佛龕被稱為雍和宮三絕。雍和宮還有大量的彌足珍貴的宗教文物收藏。

名陵

黃帝陵軒轅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民族的祖先,《史記》曾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據此,曆代均以橋山為黃帝陵址進行祭祀。

橋山在陝西省黃陵縣城北。相傳漢武帝征朔方,途經此地,始建黃帝祭台,以後各代均有修繕。黃帝陵陵高3.6米,周圍48米。墓前有“橋陵龍馭”碑碑亭,再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古軒轅黃帝橋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