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山山麓有黃帝廟,廟內建築掩映在古柏之中。相傳為漢武帝所栽植的漢柏高達19米,為諸柏之冠。廟內各代立碑很多,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矗立醒目。
秦始皇陵--兵馬俑1974年春,距西安市區以東30多公裏(即秦始皇陵墓東邊1.5公裏)處,發現了一支驚動世界的“大軍”--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它被譽世界第八奇跡。
這一世界奇跡是當地群眾打井時發現的。經考古工作隊進行鑽探和試掘,查明是3個總計麵積為2萬多平方米的秦陶俑坑。
計有大型兵馬俑8000餘件,戰車數百乘。人民政府在這裏建立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出土的秦兵馬俑,顯示了2000多年前中華民族高度的文化工藝術水平。出土兵俑高1.7-19米,馬俑高1.5-2米,麵貌不同,性格各異,栩栩如生。這樣多大而精的雕塑群,中外史上獨一無二。同時出土的大量秦代兵器,顯示了當時高度的科學技術水平。其中的青銅劍和箭簇,雖長期埋藏地下,仍鋒利如新,熠熠發光。經化驗,其中含有微量的稀有金屬。它們表麵經過鉻化處理,上有一層1-2毫米厚的鉻鹽氧化物。這樣的冶金技術,在當時亦是世界之冠。
秦兵馬俑是一麵曆史鏡子,使人們形象地看到2000多年前秦始皇在統一中國時兵強馬壯的煊赫聲勢,也看到秦朝繁重的賦役及其隻經15年便覆亡的原因。它又是一幅古代軍事畫卷:一號坑兵馬戰車自西向東列成38個縱隊,分前鋒、側翼和後衛,反映古代的軍列;二號坑由89乘戰車及200多騎兵、600多步兵組成混合編製的曲尺形戰陣;三號坑形成凹形,有四馬戰車一乘,衛士86個,是軍帥的指揮部。3個坑形成一個嚴整的古代軍陣場麵。
秦兵馬俑,對研究秦朝的政治、軍事、文化藝術都有重大意義。
它是世界的奇跡,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1227年,他病逝於征伐西夏的途中,被秘密安葬了。後來把他生前用過的宮帳安放在草原上,並建成8座白色氈帳,稱為“八白室”,這就是成吉思汗象征性的陵寢。“伊金霍洛”在蒙語中即為帝王陵墓之意。1956年,在此正式建成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由3座互相連接的陵宮組成。正殿高26米,白色牆體上拱立著蒙古包式的穹廬頂,殿頂以黃白色琉璃瓦鑲砌出吉祥圖案。陵宮中央有5米高的成吉思汗坐像。正殿後麵的寢室中,安放著成吉思汗與三夫人的靈柩。東殿、西殿各高23米。東殿安放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及夫人的靈柩,西殿則供奉著9麵旗幟,象征9員大將。正殿的東西廊中有描繪成吉思汗征戰一生與忽必烈統一中國過程的大型壁畫。殿外有兩個巨大的木製車輪,據傳是當年運載成吉思汗靈柩時用過的車輪,因而受到祭祀者的尊崇。
明朝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南麓,距京45公裏處有一個三麵山巒環抱的地方,埋葬著明代13位皇帝,這就是十三陵。
陵區東西長約6公裏,南北長約9公裏。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長陵,居陵區正中,位於天壽山主峰前。其餘各陵分列兩側,依山環繞。從明代起帝陵製較為集中,且有序列,以始葬帝陵為主,各陵共設一個總神道,從總神道分出通往各陵的道路,各陵自有一個陵園。
各陵的陵園建製相同,規模有異。陵園平麵均呈長方形,依中軸線上建有陵門、碑亭、陵恩殿、方城明樓、寶城等。寶城內有半球形封土,俗稱寶頂,其下是地下宮殿,存放帝後棺槨。
十三陵中最為著名的是長陵和定陵。長陵以其建築宏偉著稱。其陵恩殿為麵闊9間,進深5間的重簷廡殿頂建築,是我國陵寢建築中最大的殿堂,麵積達1956平方米。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寢,其地宮經考古發掘後又對外開放。在定陵博物館陳列室中,還展出地宮中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
清朝東陵清代帝陵有三處,入關前集中在遼寧沈陽市周圍,入關後集中在河北遵化清東陵和易清西陵。遵化馬蘭峪西的昌瑞山麓,被清世祖順治皇帝選作萬年吉地。因其位於北京東120多公裏處,故稱清東陵。
清東陵建有帝陵5座、後陵4座、妃園寢5座,埋葬了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5個皇帝、14個皇後、136個嬪妃,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規製完整的帝、後陵寢建築群。順治帝的邦陵是整個陵區的中心,坐落在昌瑞山主峰下,其他陵寢各依山勢分布在孝陵東西兩側。
孝陵規模大,設置全,成為整個陵區的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有石牌坊、大紅門、更衣殿、神功聖德碑樓、石橋神道、碑亭、神廚庫、陵恩門、隆恩殿和寶頂等數十座建築物,布列清晰,主次分明。
隆恩殿是陵院的主體建築,是安放死者神牌、進行祭祀的場所。在各陵隆恩殿建築中,以慈禧太後陵的工藝水平最高,最精美考究。地宮位於寶頂之下,棺槨置於其內。已整理開放的地宮中以乾隆帝裕陵地宮最豪華精美,是罕見的地下石雕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