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旅遊熱線(4)(3 / 3)

中山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的茅山峰南麓的中山陵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的陵寢。

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遺體暫厝西郊香山碧雲寺。1929年春,由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建成,6月,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下葬於中山陵。

中山陵坐北朝南,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環陵遍植蒼鬆翠柏,莊嚴肅穆。整個建築群平麵構圖呈警鍾形,建築依山勢而層層升高,氣勢宏偉,給人以高山仰止之感。主要建築有祭堂、墓室、碑亭、墓道等,占地8萬平方米,陵區總麵積為2000多畝。

陵墓的前方有半月形廣場,南側直立孫中山先生的全身銅像。

廣場上石階正中,有三間樓式花崗石牌坊,用藍色琉璃瓦蓋頂,中央石匾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博愛”金字。再往上為寬40米、長400多米的墓道。陵門門額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鎦金大字。碑亭為竿簷歇山頂式,亭中墓碑刻有孫中山先生的安葬日期。碑亭至祭堂的石階用蘇州金山石砌築,共290級。

祭堂內有孫中山石雕坐像,高4.6米。祭堂後為墓室。室內墓穴中安置有孫中山先生的大理石石雕臥像,臥像下深5米處即為遺體安裝處。

中山陵除主體建築以外,陵前附近還有備界人士及海外僑胞為緬懷孫中山而集資修建的紀念性建築,主要有音樂台、革命曆史圖書館等。在中山陵附近,還安息著孫中山的戰友廖仲愷等。

名寺

洛陽白馬寺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12公裏處,是佛教傳入我國後建的第一座寺院。東漢明帝時,請來印度僧人迦葉摩騰(攝摩騰)和竺法蘭,安置在鴻臚寺居住,以後便以“寺”稱供佛修道之所。為紀念高僧用白馬馱載經像,遂於永平十一年(68)建寺,命名白馬寺。

白馬寺經曆代重修,已非東漢時原貌。現存寺院,主要是明清建築。全寺坐北朝南,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36米。寺內主要建築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接引殿、清涼台及毗盧閣。其中清涼台高6米、長43米、寬33米,用磚砌成,下有石券洞。台上築毗盧閣,麵5間,進深3間,寬17米,進深11米為重簷歇山頂建築。東西配殿中塑有攝騰與竺法蘭坐像。

寺內佛教文物很多,有唐、宋石經幢各一座,宋以後碑石數十通。山門內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圓寂後墓塚。

寺東南還有金代大定15年建造(1175年)的齊雲塔,又稱釋迦舍利塔。此塔為方形磚塔,外形呈拋物線形,造型穩健優美,有唐塔遺風。

杭州靈隱寺在風景幽美的杭州西湖西北麵的幽穀中有一座享有盛譽的古刹--靈隱寺。寺院麵對飛來峰,背靠北高峰,是江南名寺之一。

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來到杭州,見到這裏峰奇山秀,溪清水急,認定這是佛經上講的“仙靈所隱”之地,因此四處募捐,建造寺院,並取名為“靈隱寺”。這座曆史久遠的佛教寺院在五代吳越(公元十世紀)時為全盛時代,相傳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一千三百間房屋,三千僧人。

靈隱寺內有一個千古傳名的雕塑--酒肉羅漢。這是在大雄寶殿如來佛祖背後的大型群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上麵,一個手拿破扇子,不修邊幅的特殊人物。這位酒肉羅漢就是濟公。

濟公的塑像和傳說給靈隱寺帶來了幾分詼諧,幾分熱鬧。

靈隱寺的建築十分恢宏,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寺中的兩座八角九層仿木結構的石塔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兩座石經幢也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是重要的古代文物。

蘇州寒山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詩篇,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誦,寒山寺也因此而名揚中外。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城外5公裏的楓橋鎮,它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即公元502-519年,最初名為“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朝貞觀年間,和合二仙化身的高僧寒山、拾得由浙江天台山來到這裏,於是就改名為“寒山寺”。

寒山,是個怪僧,曾隱居在天台山寒岩,而自號“寒山子”。他常常跑到各廟中“望空噪罵”,和尚們轟他,寒山便哈哈大笑而去。寒山和拾得在出家前就是一對好朋友。拾得也是個苦出身,他剛到這個世界,便被父母遺棄。天台山的封幹和尚把他撿來,帶到寺中撫養,並起名“拾得”。後來,他出家到天台國清寺當了小和尚,分配在廚房幹雜活。而此時,寒山也在國清寺當“火頭軍”。兩人本來就是好朋友,如今在一個寺院,更是親如手足,形影相隨。

寒山和拾得都很有悟性,又都喜歡詩歌,兩人經常溜出寺院在青山秀水之間吟詩唱偈,針砭時弊,反映世態炎涼,語言也淺近易懂,亦莊亦諧,很得人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