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旅遊熱線(7)(2 / 2)

乾隆花園設計得很巧妙,盡管它占用了一個南北深一百六十米,東西寬僅三十七米的狹長地帶,但由於前後劃分為四進院落,布局緊湊、靈活,空間時閉時暢,卻能做到曲直相間,氣氛各異。

乾隆花園裏共有建築二十多座,類型豐富,大小相襯,虛實對比。有的還因地製宜,在平麵和立麵上采用了非對稱處理,在製度嚴謹的宮廷之中,是少見的。全園山石亭景,別具風采。

各進院落的山石,采用不同的疊壘技巧,既有單樹的奇石,又有成群的峰巒。崖穀峻峭,洞壑幽深,同周圍的建築物相配合,給人以華美、精巧的印象。園內的樓閣軒堂,不但在外觀上富麗堂皇,屋頂琉璃色彩間隔變化,盡心點綴,而且室內裝飾也極為講究,鑲嵌、雕鏤、絲編、絹繡、拚板……處處精工細作,令人歎為觀止。另外,從一些建築的造型、裝飾紋樣和蒔栽花木等方麵看,多以梅、竹、鬆為欣賞內容,也可推測乾隆花園主要為清高宗冬季遊憩之用。

江蘇蘇州的拙政園、留園(1)拙政園:在江蘇蘇州市婁門內,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禦史王獻臣辭職回鄉,買下寺產,改建成宅園。並借用晉代潘兵《閑居賦》中:“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的語意,取“拙政”二字為園名。

1860-1863年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後經過整修,1954年對外開放。初建時規模很大,除正宅外,園內有三十一景,包括現在的東花園。(明末的“歸田園”)、西花園(清末的“補園”)、以及北牆外大片土地。現園麵積約60畝。此園以水為主,麵積約占五分之三,建築群多臨水。全園分中、東、西三部分。東部入園處是解放後在明歸田園廢址上擴建的,重建的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林香館等,景物空闊。中部正中為水池,山石、樹木,建築比較疏朗自然,其中遠香堂是一座四麵廳,四周景色呈現窗前。堂前假山、略有起伏,北麵臨水築月台,池水以土山分隔,形似兩座小島,山上林木蔥翠,有雪香雲蔚亭和待霜亭,沿池植垂柳,長廊北麵有見山樓,樓二層,三麵環水。

西側假山一迭,登樓可至道盤山架閣,南軒與香洲隔水相望,此外還有小飛虹、小滄浪、聽鬆風處、得真亭等,重廊複閣,小巧精致,遠香堂東枇把園,入洞門為一院落,內為玲瓏館。從洞門南望嘉實亭,北望雪香雲蔚亭,都有獨到之處。西部緊湊,主要建築有鴛鴦廳,是由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合成,四角有耳室,廳右宜兩亭;廳左留聽閣,內鏤雕鬆、竹、梅掛落,楠扇上浮雕“夔龍”圖案,據說是太平天國遺物。此園水池麵積很大,但有聚有分,山徑水廊起伏曲折,古木蔽日,富有自然景色。布局采取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吸收傳統的繪畫藝術,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園林。

(2)留園:在江蘇蘇州市閶門外。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清嘉慶三年(1798年)在明徐時泰東園的舊址上築寒碧山莊,因園主姓劉,又稱劉園。劉與留同音,後叫留園。麵積約50餘畝,分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為勝,池居中央,四周環以假山和亭台樓閣,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曆休書法家石刻三百餘方,為“留園法帖”。東部以建築為主,樓閣廊屋富麗堂皇。如五峰仙館、林泉耆碩之館,不僅建築宏偉,內部裝飾、陳設等亦較古樸精美。有著名的“留園三峰”,其中冠雲峰是北宋花石綱遺物,高約9米,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樹。“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頗有四園之意,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山上一片楓樹,山莊雲牆起伏。北麵桃園,稱“小桃塢”。山前小溪,兩旁桃柳,此園不僅建築結構和裝飾別致多采,而且以連綿不斷的建築群把景物分開,又使建築物本身的窗樘溝通兩麵,將景物連成一體,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園林之一。

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建築物

(1)廣州三元裏的平英團遺址在廣東廣州市北郊三元裏村尾鴉片戰爭時,英侵略軍於1841年5月沿珠江從三元裏西邊的增步泥城碼頭登陸,攻占城北四方炮台,在附近三元裏奸殺搶掠,激起群眾義憤。菜農韋紹光和村中的群眾齊集三元古廟,誓師殺敵,在牛欄崗狠狠打擊了侵略軍,迫使侵略軍撤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