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禦花園初次遊覽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人們,往往為了了解明清皇宮的布局,從天安門北上,穿端門,進午門,領略前朝三大殿的雄偉和內寢後三宮的雍華。在這條紫禁城中路的北端,有一區休憩的園林,這就是大家熟悉的禦花園。
禦花園落成於明代建造紫禁城宮殿的同時,那是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年)的事,距今已有五百多年了。園中的一些參天古樹,是曆史的最好見證。當時,皇帝和皇後住在後三宮裏,因此稱它為“宮後苑”。清代雍正起,皇帝皇後遷到養心殿居住,這裏遂稱為“禦花園”了。
後三宮之北的坤寧門,是禦花園的正門。從坤寧門北望,迎麵就是座基園中的欽安殿一院。
它的院牆正中,為天一門,雖小巧別致,卻很威風。前有金麟怪獸佇立,下有玉石台基相襯,擺置了各式各樣的園石,供人們觀賞。其中,數一塊有“孔明拜北鬥”影紋的礫石最吸引觀眾了。
欽安殿,重簷平頂,上安滲金佛塔寶頂,形製奇特。如果正巧碰到開門時,可以看到殿內供奉著玄天上帝。聽說明清兩代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皇帝都要到這裏來拈香行禮。每逢“天祭”,皇宮裏的道官、道眾還在這裏設醮稱表。
欽安殿兩旁的東西兩路,初來的人一看,往往以為是對稱的。因為東西園中的萬春亭和千秋亭都是四出抱廈組成十字折角的多角亭,屋頂也都是“天圓地方”的重簷攢尖;它們北邊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南出抱廈的一式方亭,跨於水池之上;東北和西北苑角的凝香亭和毓翠亭都是帶藍花屋頂的小方亭。可是,仔細一對比,就會發現除了萬春、千秋二亭的攢尖頂形式不一致以外,東西靠苑牆布置的其他建築全不相同。東路有原是乾隆年間排貯《四庫全書薈要》的木離藻堂和現在用作外賓服務部的絳雪軒,西路則是皆帶重樓的位育齋和養性齋。東路的北部有一座名叫“堆秀”的假山,山勢險峻,磴道陡峭,疊砌手法獨特。山腳的獅座上雕有蟠龍,口噴水柱,濺落在青苔綠池之上,秀麗入畫。山頂的禦景亭,是當年帝後重陽登高的好地方。而西路的對稱位置,則是一座延暉閣。園中的花樹,多為明代蒔栽,古柏老槐,鬱鬱蔥蔥,氣氛和諧。園中的其他配置,東西兩路也是富於變化的。東麵的絳雪軒前有一座琉璃花池,上列花石,對著一個亭台,而西麵的養性齋前,則是滿地假山。人們可以在山間穿遊,順山踏蹬,登上一座露台。山石旁邊還建了一座平麵八邊形的四神祠。也許人們還沒有注意,在你腳下踩著的苑路,上麵都是用各色卵石鑲拚起來的一幅幅花卉、人物等象征福、祿、壽的圖案和文字,將花園點綴得更覺富瞻,可見當年造園者們的匠心了!
在這個南北深八十九米,東西廣一百三十五米的禦花園裏,布置了近二十幢建築,羅列了眾多的奇石玉座,盆花樁景,仍使遊者感到空間尚敞、地處舒曠,其造園手法足稱高超。
禦花園的東南和西南苑角,分別是瓊苑東門和瓊苑西門,通向東西六宮。在西苑牆的中部,突出二個抱廈,門內重華宮漱芳齋一院,有一座宮廷演戲用的小戲台。花園的北部正中,欽安殿之後,是承光門,有一對金象在門內忠實地守護著。承光門的左右又有延和、集福二門,東西相向,都做成雙柱不出頭的牌樓形式,上覆琉璃瓦廡殿頂。承光門北,為順貞門,再北正對著的就是故宮的北界神武門。
北京頤和國北京頤和園享譽中外,始建於清代乾隆時期,原來的名子叫清漪園。頤和園是中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留到今天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園林。
頤和園麵積四千多畝,主體是萬壽山和昆明湖。在萬壽山上依山就勢建有一群金碧輝煌的樓台殿閣。高大的佛香閣是全園的核心建築。在佛香閣的高台上可以俯瞰整個昆明湖。昆明湖是模仿杭州西湖開鑿的。昆明湖中有三個島,它是古代神話裏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神山的象征。這是中國園林傳統的“一池三山”形式。
在頤和園北部,萬壽山的背後是後山後湖景區。它和前山前湖景區的開闊壯麗景色相反,是一個幽靜深邃的園林環境。後湖的水麵狹長,時寬時窄,收放相濟,兩岸是山,林木森森,給人一種身在深山峽穀之中的感覺。後山上與後湖邊原有一些如蘇州街等很有特色的園林建築,可惜在1860-1900年間被英法等列強所毀。隻有偏於東北角的一處小園林幸免於難,它就是被譽為“園中之園”的諧趣園,具有江南園林清雅明秀的特點。
乾隆花園故宮的寧壽宮,位於紫禁城東路,如今辟有珍寶館。它原是清高宗弘曆在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改建而成,準備為其歸政後“尊養”“燕憩”時使用。為此,在寧壽宮北部的養性門之西建一區宮苑,習稱為“乾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