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岩寺塔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八角形平麵,共7層,高達48米。塔身由下而上逐層收縮,略呈孤形,雄壯古樸。各層用壓雕出平座、柱額、鬥拱及門窗,並以白色黑色等塗飾表層,愈顯雍榮華貴。塔由外壁、回廊和塔心室組成,回廊內設木梯可登攀而上,各層鬥拱、藻井異常精美。
國外建築學家稱雲岩寺塔為“中國的比薩斜塔”。因塔基北端下沉0.48米,至使塔頂北偏距塔心2.3米,成為我國傾斜最大的磚塔。經過加固,塔基現已固定,傾斜不再發展。但雲岩寺塔卻正因頃斜而不倒成為中國古塔的一大奇跡,因為它比比薩斜塔還早100多年。
青銅峽108塔寧夏青銅峽縣峽口山黃河西岸一個向東的陡削山坡上,有一個依山勢從上到下按1、3、5、7奇數排列成12行,形成總體為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塔共有108座,因而被稱為“108塔”。
108塔背山麵水,在藍天和黃水的映襯下,顯得分外奇特和壯觀。
108塔是我國古塔建築中唯一的大型塔群,它曆史悠久,建於佛教盛行的西夏王國時期。
據史書記載,原塔是寶珠式的頂塔,單層八角須彌座。建於何時,已無從考據。後人在此基礎上仿古建成了圓錐體的小白塔群,即現在的塔形。
古塔是一種實心喇嘛塔,塔心正中立一豎木,內填土坯,外部用磚砌護成形,塔外塗白灰而成。整座塔結構合理,氣勢磅礴。
108塔是佛教紀念性的建築。佛家認為,人的煩惱有108種,為清除煩惱,規定僧人戴珠108顆,念佛108遍,敲曉鍾108響,因而有人認為,108塔是為佛教密宗中毗盧遮那108尊法身契印所建的佛塔,是對佛表示虔誠的象征。
雲南大理三塔我國雲南的大理三塔又名崇聖寺三塔。三塔一大二小,成三角形排列在雲南大理縣北原崇聖寺前。大塔稱千尋塔,是我國層數最多的密簷式塔。塔高60米,16層,方形平麵。每層正麵開券龕,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塔外形與唐代西安小雁塔相似。塔內中空,早年可登臨而上。唐南詔時建此塔。1979年維修此塔時,在塔頂和塔下發現了唐、宋時期珍貴文物600餘件。
以千尋塔為主塔,兩座小塔南北相峙,距離90米,均為八角十級密簷實心磚塔,各高42米。
塔身外都塗有白色泥皮,二小塔建於五代大理國時期。大小三座白塔並立,為蒼山、洱海增色添輝。
應縣木塔山西北部的應縣木塔,堪稱我國的木塔之王。
應具木塔雄姿勃勃,首先給人以高大、渾厚、舒展的印象。
它建造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一O五六年),曆經千年風雨,承受了金、元、明幾次大地震的考驗,尤其是元代順帝時那次連續七天的大地震,地動山搖,許多建築物都搖曳了、戰栗了、倒塌了,而它卻楚楚挺立,腰不彎,背不駝。經過近年來的整修,它更加精神抖擻,容光煥發。難怪,站在木塔麵前,許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覺得自己增添了朝氣,年老的感到年輕了許多……
應縣木塔正名應該叫佛宮寺釋迦塔。佛宮寺在應縣縣城,占地麵積很大。可是,由於木塔頂天而立,佛寺似乎也變得窄小了。木塔的“高”與它的“古”一樣,在國內是無與倫比的。
它高六十七米一三,比北京北海白塔高出三十一米二三,比西安的大雁塔也高出七米二三。佛院與木塔組合在一起,給人以不甚諧調的感覺,好像這樣的地麵是容納不下這個塔中的巨人的,有點頭重腳輕,像是胖人穿了瘦衣裳。
有人說,應縣木塔是遼代興宗皇帝為他心愛的妃子觀賞美景而修的,也有人說是興宗皇帝為讓他的王公大臣們觀戰而建的。這些問題,留給專家們去考證吧。可以肯定的說,應縣木塔是我們祖國木結構建築中的傑作,從旅遊的角度來說,它應該算是中國一景。
它保持著木質的本色,質樸無華,粗獷中透出一種特有的玲瓏。既看不到金塗漆飾,更沒有溢彩流光。五層、六簷、八色形。外表已經是富於魅力,而內裏就更顯秀氣。外觀五層內裏還有暗層四級,實際上是九層。底層直徑三十米,穩穩當當坐在四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雙層套筒式結構,有梁枋相連接。立柱與橫梁縱橫交錯,鬥拱和大梁互相拉結,暗層中使用大量的斜撐,使整個建築物具有堅強的整體性。現代科學建築用圈梁加固,作為抗震的一個重要設施,這個科學原理,在應縣木塔的建築中已經得到具體而出色的運用。木塔周身不用鐵釘連接,在地震中能穩如泰山,正是我們的祖先科學智慧的力量在起著作用。
木塔並不是高不可攀的,由底層有木樓梯一直通向高層。
木塔也並非腹中空空,那裏是藝術的陳列室。底層高十一米的壁畫。近年來,又在塔中發現了遼代的寫經、刻經、佛畫像等文物。藻井設計巧妙,鬥拱美飾變化,都讓人驚歎叫絕。
北京妙應寺自塔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區的妙應寺白塔,是我國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元代喇嘛塔。該塔由忽必烈請尼泊爾工匠阿尼哥於至元八年(1271)設計建造。因塔身潔白,俗稱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