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旅遊的保健
夏季旅遊,在衛生保健方麵來說,關鍵是要做到防止熱邪病毒的侵襲。
一、要選擇能夠消夏避暑的地方去旅遊。
在炎熱的夏天,一定要到氣溫較低的地方去旅遊。根據這個原則,旅遊的目的地最好是海濱、山區。在海邊,風向在一晝夜裏呈現有規律的變化。白天日出後,有涼風從海上吹向陸地,送走清新的空氣,尤其炎夏暑日,清涼的海風拂麵而來,使人頓覺爽快,倦意全消;而夜晚來臨時,風向也隨著轉成從陸地吹向水麵,送來汙濁的空氣。去山地旅遊的好處在於山地氣候的療養效應和山地環境中的某些長壽因素。在不少山地環境中峰巒和山澗起伏,綠樹成蔭,山花爛漫,草木散發出的芳香性揮發性物質有一定殺菌作用。清泉彙成壯觀的瀑布,飛濺的水滴周圍陰離子富集,空氣格外清新。呼吸這樣的空氣,可鎮定情緒,還可改善肺的換氣功能。山地氣候的特點是氣溫較低,但晝夜溫差大。氣溫的高低與海拔高度成反比,海拔高度每上升100m,氣溫約下降0.5℃~0.6℃。
二、要隨身攜帶一些能清熱祛暑的飲料。
夏季飲料品種繁多,除了傳統的中藥保健冷飲外,還有固體飲料、湯汁飲料、果汁飲料、強化飲料、酒質飲料等等。例如,山楂晶、菠蘿晶、酸梅粉、桔粉等,皆有消暑止渴之功,且飲用方便。果質飲料,如獼猴桃法、草莓汁、刺梨汁等,味甘酸、寒涼,營養豐富,不僅酸甜適度,而且清香可口,有健胃消食、滋補強壯的作用,每人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飲用。
三、隨身攜帶的藥品。
行前應帶些痢特靈和黃連素。痢特靈能抑製痢疾杆菌、大腸杆菌、炭疽杆菌和副傷寒杆菌,用以治療菌痢和腸炎等。痢特靈每片0.1克,成人一日服三至四次,每次0.1克。黃連素對痢疾杆菌、傷寒杆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阿米巴原蟲均有殺菌作用,用於治菌痢、腸炎以及各種急性化膿性感染等。成人每次0.2克,一日二至三次。
其次,旅遊中可帶些抗過敏藥物,如苯海拉明、撲爾敏、賽庚啶等。苯海拉明不僅有消除各種過敏症狀的功能,而且還有輕度的鎮靜和鎮吐作用,主治各種過敏性疾病,預防暈車、暈船。該藥每片25毫克,成人每次服一片,一日二至三次即可。對於老人、小兒的過敏性疾病,用撲爾敏為宜。比上述兩種藥物抗過敏作用強得多的賽庚啶,每片2毫克,成人每次服一片,一日三次。
服抗過敏藥物不能“多多益善”,否則會給你帶來頭暈、嗜睡的副作用。預防暈車暈船,可在臨行前半小時服用,才會防“吐”於未然。
秋季旅遊的保健
夏末氣候濕熱,“秋老虎”也“火爆”。當參加耐久跋涉旅遊活動以後,常常汗流夾背,身體的大量鉀鹽也隨汗水丟失。如果人體內鉀離子損失過多,則會出現機體疲憊,肌肉乏力,周身酸楚,心律不齊,嗜睡及精神不振等表現。
在持久旅行遊覽活動中,會消耗大量的體力及體能,致使身體新陳代謝的中間產物--乳酸、丙酮酸、二氧化碳等蓄積過多,此時血中的堿貯備下降,極易引發血中酸堿平衡失調。
為了維持正常的酸堿度(PH值),則必須增加血液的堿貯備,而堿性食物以果品為主,水果中的西瓜、哈密瓜、桃、李子、杏、草莓、櫻桃、荔枝、波蘿(鳳梨)等均含鉀,其中以香蕉及柑桔含鉀最多。當鮮果匱乏時,可食用水果罐頭、果茶或固體、液體果品飲料。旅遊期間還應注意午睡,保持充足的睡眠可減緩疲憊無力之感。
持久劇烈的跋涉以後常感口渴,但不宜過快或過度飲用飲料,以防胃腸血管急驟收縮,誘發消化功能紊亂而出現腹疼或腹瀉等。
大汗淋漓時,勿麵對電風扇直吹或久居空調間,應用於毛巾擦試汗水後,在自然通風處,漸漸散熱。
此外,久行後常感腳疼及無力,常用的消除足部疲憊法有幾種:
搓足心法:搓熱雙手,各搓足心70次,以手掌橫搓、豎搓均可。這樣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環,增加局部營養供應,減少酸性產物積聚,有利於消除疲勞。
赤足走步法: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即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的記載。赤足於海邊沙灘、鬆軟草地、鵝卵石路籌地方,對足部健康大有好處。
洗腳法:水溫在40-45℃左右,水量以淹沒踝部為佳,雙足放在熱水中浸泡半小時為宜。可鬆弛肌肉、引血下行,改善足部血液微循環,緩解疲勞。
旅遊回來洗洗腳
當你旅遊歸來,不免會感到疲勞。如在睡前用溫熱水洗洗腳,不但能洗去腳上的塵土和汙垢,而且對於消除疲勞大有益處。
祖國醫學認為:人的雙足是運行氣血、聯絡髒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十二經絡的重要起始部位。人體有許多通往全身的重要穴位都是在足部交錯彙集,睡前用熱水洗腳,能刺激這些穴位,增強血脈運行、調理髒腑、疏通經絡,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邪的目的。我國民間有歌謠雲:“春天洗腳,外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乃除;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是頗有道理的。
人的雙腳是肢體的“邊陲地帶”,離心髒較遠,血液循環較差,加上腳的表麵脂肪薄弱、保溫能力差,所以溫度較低。旅遊回來之後用熱水洗腳,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可以幫助調節內分泌係統和植物神經的功能,使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活躍,不僅有助於消除旅遊所致的疲勞,而且能舒肝明目、安眠健身,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