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蘭州時,住在明朝的蕭王宮裏,後來成為甘肅省府治所,一直沿用。左宗棠從西安經蘭州到新疆,當年辟出幾千裏的大道,兩旁遍植楊柳樹。楊柳本為中國北方的平常樹種,不擇環境,易於生長,適應西北貧瘠的土地而頑強生長,給荒涼的西北帶去了綠蔭。甘肅近代工業,應該說是從晚清陝甘總督左宗棠在蘭州創辦機器織呢局開始,實施也最見成效。所以說,左宗棠對西北的貢獻近代幾乎無人可及,盡管他有過鎮壓回民起義的經曆,或者說是人生的一點瑕疵吧!
剿撚戰爭結束後,左宗棠在京城第一次見到了西太後,慈禧太後問及陝甘的事情何時可望結束,左宗棠說五年左右,太後嫌其太慢。但是,從後來籌兵、籌糧、籌運以及平定陝甘回民起義,從同治七年十月左文襄公二次入陝算起,到同治十二年九月克複肅州,恰恰就是五年時間。秦翰才先生的《左文襄公在西北》,對我認識左文襄公在西北的活動極有幫助,該著作1945年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秦先生後又撰寫成《左宗棠全傳》《左宗棠外記》《左宗棠逸事彙編》,成為國內左宗棠研究的開拓者。秦先生在《左文襄公在西北》書中記錄了大量的信息。“肅州(今酒泉)向為西北重鎮,城高三丈六尺,厚三丈有奇;外環城濠,闊八丈三尺,深三丈,經過一年半的攻打,沒有陷落。同治十二年七月,文襄公馳往督師,親閱長濠,躬冒槍炮。九月,續調劉錦棠的老湘軍也到了,這才合力把城收複。”光緒年間,左公率大軍收複新疆,“沿路植樹,照文襄公的記錄,光是從陝西長武境界起到會寧縣止,六百多裏間,曆年種活的樹,就共有二十六萬四千多株。”在湖南鄉寧人隆無譽的《西笑日觚》裏也記載:“左恪靖命自涇州以西至玉門,夾道種柳,連綿數千裏,綠如帷幄。”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左公楊柳”。光緒五年,甘肅布政使楊昌濬至左宗棠的衙署,曾吟詩一首:“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一時在肅州大營廣為傳頌,“左文襄公掀髯大樂”,當時新疆叛亂也已平定。第二年,左宗棠奉命回京,一路看到“道旁所種榆柳,業已成林,自嘉峪關至省,除堿地沙磧外,拱把之樹,接續不斷。”(《奏稿》57卷)“蘭州東路所種之樹,密如木城,行列整齊。栽活之樹皆在山坡高阜,須澆過三伏,乃免枯槁,又不能用苦水,用力最勤。”“過長武,則別有天地。種樹開渠各(節),並未遑議及,殊為惜之。值州縣與防營來迎,即加指示。”(《書牘》24卷)這位以軍事起家的封疆還在沿路上立了木榜:“昆侖之墟,積雪皚皚。杯酒陽關,馬嘶人泣。誰引春風,千裏一碧?勿翦勿伐,左侯所植。”左宗棠對於種樹的興趣極大,當年跟隨左宗棠入陝甘的楚軍湘軍,走到哪裏,就把樹種到哪裏,不隻楊柳,也植榆樹。“如今可考的:會寧境內種活樹21000多株;安定境內106000多株;皋蘭境內4500多株;環縣境內18000多株;安化縣丞及鎮原境內12000多株,狄道境內13000多株,平番境內78000多株,大通境內45000多株。其時魏光燾做平慶涇固化道,大概所有東路路工和橋工,都是在他指揮下完成的。他在署內外,也種活1000株,並在他所修複的柳湖書院內外,種活樹1200多株。”
《點石齋畫報》中,曾經登載符艮心《甘棠遺澤》畫一幅:駝隊馬幫順濃蔭密布的林道驛路行走,路上有依山而建的邊塞城牆及山體垛口,成排的樹木伸向遠方,隱約可見遠處綿延起伏的山巒。畫的上方題有字跡稠密的題記:“昔年左文襄公開關秦中,曾飭各營兵士,就秦關內外,驛路兩旁,栽種樹木。十餘年來,濃蔭蔽日,翠幄連雲。六月徂暑者蔭(褐)於下,無不感文襄之德庇而稱道勿衰。迨文襄移(節)兩江,都人士睹景懷人,不忍剪伐。而無賴之輩往乘間斫以斧斤,致同牛山之濯。濯有心者,因培養無人,不免有榮枯之感。近者楊石泉(楊昌濬)製軍,素蒙文襄知遇,曩年隨文襄出關時,曾目擊情形,自製軍繼文襄之任事上,以文襄為□,無異蕭規曹隨,乃令將此樹木重為封植,複嚴飭兵弁,加意巡守。今當春日晴和,美蔭蔥蘢依然,與玉關楊柳遙相掩映,從此,手澤邊口,碑載道誦,甘棠之三章千載下猶遺愛焉。”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一直到光緒六年(1880)離任到京,在西北一停就是十幾年,那是多麼漫長的一段時光。當邊防與海防之爭朝廷難以決斷的關鍵時刻,是這位名重一時的中興名臣揮師西向,平定了新疆叛亂,上奏折新疆改設行省,讓160萬平方公裏的維吾爾疆土收取長治久安之效。其膽識和用心之苦、愛國之心切,無人能夠企及。
第四(節) “山西鈔娃”享譽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