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西北行(7)(3 / 3)

第三十(節) 男女之傾斜?

偶爾想到,漢語中帶“女”旁的字非常豐富,而有“男”旁的漢字屈指可數。想要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印象,翻了一通字典,找到的包含“男”字在內的常用字除了該字的本身外,大約也隻有指明身份的舅、甥兩個字了。而“女”字則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大家族,組成了一個大的詞組方陣。

最常見的是表示身份地位或職業角色的,如奶奶、媽媽、婆婆、姥姥、姨姨、姑姑、姐姐、妹妹、媳婦、妯娌、妃嬪、婕妤、奴婢、妻妾、媼嫗、小妞、媒婆、保姆等等;有表示神態姿色的,如妙齡、姣好、嫵媚、妖嬈、婀娜、婉約、妍麗、娉婷、嬌柔、姍姍、嬉笑、媸、婧等等;有表示情緒狀態的,如婚嫁、娶婦、嫉妒、惱怒、奸詐、嫌棄等等;還有姓氏名字的,如姚、姬、薑、嫪、嫦娥等等。略數一下,就有幾十上百個,覺得也真是有趣,所以要處理好“女”的關係,實在有些繁雜瑣碎。從而對漢字又多了一點點認識。

嫵媚、妖嬈,的確隻是屬於女兒姿態的專用詞,如果哪位男性故作媚人之舉,娘娘之腔,那是要被人恥笑的,於是一些改變不了女兒心態和姿態的男子,幹脆就做一回變性手術,魔術般地經曆著從男人到女人的視覺、感觀的改變,世界上也才多了“人妖”這類專供他人取樂的畸形人群。再說,如果哪個女人有超出常規的非常舉止,人們也會說這女人帶著些妖氣,像妲己、褒姒一類的在人鬼天地間招搖遊移的女性,說不定還會讓人聯想起“禍國殃民”的惡名來。

嫉妒,這兩個字都帶著“女”字旁,就是說創造漢字的時候,男人把這種不健康的有害的心理活動專利賦予了女性人群,似乎嫉妒是女人與生俱來的秉性,這當然有失公允。想想戰國時期的龐涓如何嫉妒孫臏,我們就知道嫉妒實乃人類之通病,不論男女。如何把握好這種心理狀態的“度”?把握得好,就屬於正當的競爭,就是激勵;把握得不好,就是嫉妒,就會產生負麵作用。而嫉妒有時會演化成比仇恨更加強烈的情感。嫉妒心太強的男人,被人視作小肚雞腸,婦人見識,結果女性還是被放在了更低一個層麵上。遙想當年,李唐政權轉為武周政權的時候,多少人曾進行過激烈抗爭,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駱賓王才華橫溢的《討武曌檄》,讓我們在領略他文采飛揚中的才情、激情、憤怒之後,對女性當政者至今心有餘悸,尤其是駱賓王從此蹤影全無,從人間蒸發,“狠毒莫過婦人心”的說法更盛行一時。然而,在武則天的家鄉文水南徐村,則天廟的規模之小、建築之簡陋,依然表現出唐代以後中國社會男尊女卑觀念的盛行。

漢字最早出現在什麼時間,似乎無一定之論,我想說的是,創造漢文字的過程中,一定是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這一大批“女”旁漢字的出現,充斥著男性的審美觀,以及男性對社會和各種資源的支配權。通常俗話中說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男主外女主內”,成語中的男耕女織,男尊女卑,男婚女嫁,男歡女愛,男盜女娼等等,都是男在前,女在後,這也恰恰表明文字形成過程中男性一定是占據了社會的主導地位。翻讀一本閑書的時候,看到一位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女士關於“漢字王國”的認識,她提到了“姓”這個字,說今天理所當然認為這個字應當與男人、丈夫聯係在一起,但這個字的“女”旁,恰恰說明“如果那時候(女性)確有過一定的社會地位的話,這個字就是一個證據”。同時,這位漢學家還推測說,帶有“女”字旁的這批漢字是男人創造的,至此,我算是找到了理論上的支持,對女字的猜想也可告一個段落。

我想,假如一個社會以女性的審美觀和女性文化為主體的話,“男”字旁的漢字恐怕就會比今天多得多,而不像我們今天看到的男、舅、甥這樣幾個字孤立無援了。傳說中的女媧摶土造人,倉頡創始漢字,印證天地造化、陰陽乾坤的宇宙規律。仔細想想,是不是還算有些道理?

第三十一(節) 關於優秀男人的思考

前些日子看了一篇精美的名家散文叫《尋覓優秀的女人》,告訴我們現代世界在呼喚精品,不論人還是物。細細琢磨,又覺得隻尋找人類一半的優秀遠遠不夠,那另外一半的優秀者也頗需費些精神來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