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西北行(10)(2 / 3)

每一次在南開校園的會麵,都有收獲,每一次教導,獲益匪淺。見麵由我的學兄、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王先明教授引見,我也非常感謝這位從山西大學再到南開大學的學兄對我始終不懈的理解和支持。魏先生除了在我主持課題時給予具體明確的指導之外,也談談治學的方法,這裏是一份2009年3月16日的記錄:

下午四時許,與王先明一起去魏宏運教授家,老教授依然身體康健,風趣依舊。三個人在魏先生的“鍥齋”聊了大概一個小時。魏老說,你們的口述史做得不錯,要堅持許多年做一個方向,你比別人在這個領域積累多,知道的多,那誰還能比過你呢?還要從地方走出來,多參加一些學術活動,結識一些人,你的信息多了,眼界寬了,自然就會在這個方麵有發言權;要與外國的學者來往,參加國際上的學術研討會,特別是專業研討會。魏老先生提到山西的田酉如(原山西史誌院研究員),與古德曼來往多些,也寫了許多不錯的東西,最近他在寫華國鋒。寫文章要瞄準北京、上海,隻有站在這樣的平台上,你才會產生影響。他講了關於“中國1958年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情況,說這方麵的人聚在一起,大家就會有很多共同的語言。還有,要堅持學習外語,要精通一門外語,要用外文資料,別人沒有的資料,你看到了,寫出來的東西就會有深度。寫曆史,就要關注民眾,既要知道上層領導集團的決定和想法,也要知道老百姓的思想,老百姓的行動。兩方麵要結合起來寫。否則的話,你寫的曆史怎麼能可信呢?還說你現在擔任了一些行政工作,會占用不少時間,但專業研究不能放棄,要持之以恒。我想,“鍥而不舍”也許就是魏老成為大學者的秘訣之一吧!

魏老的學生很多,有成就的學生也很多。他堅持了田野調查掌握一手資料和參加研討會站在學術前沿的作風,談到一年前他去了延安,他的學生在延安中央黨校任副校長,邀請他去的,他說延安的變化很大,每天都在變化。天津社科院曆史所所長張利民研究員是魏老的快婿,也是天津史學界的知名專家,魏老說張利民的研究現在與王先明形成互補,王先明研究華北的鄉村社會,張利民他們研究華北的城市社會,也就是說,各有側重,不能撞車。他提到如果選擇天津城市史,就會限製自己的研究麵,而他們選擇了華北城市史,範圍比較適中,既有特色,又有足夠往深做的空間和時間。我說很想做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晉西北女性生活與生產的調查,王先明提議可分成土改時期、民國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來做。魏老說,這樣的題目很有意思,你拿到的是一手資料,別人沒有。

當時就由王先明提議,我做魏先生的“私塾弟子”。魏老沒有反對,我自然求之不得。我的導師江地先生,90年代初去世,對我的學術指導突然中斷,多年來我深感痛惜。做魏老的“私塾弟子”,或許可以彌補我的這種憾痛,更主要的還是在關鍵時刻魏老給予我非常管用的指導和支持。後來我在範曾先生題寫書名的《魏宏運自訂年譜》中,看到了1978年春天,史學界在討論撰寫《新編中國近代史》時,魏老與江地、任茂棠、苑書義、林言椒、趙矢元、胡思庸等先生已有較多的交往,就是說,那時候兩位先生已經認識。範曾先生在魏老八十誕辰的時候,以手書“南開一號”和“老子出關”圖相贈,我也以與魏老合影“南開一號”匾下留念為榮。魏老在他的《南開學子為“一二·九運動”增輝》一文寫道:“現在的讀書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現在出現了一種不良傾向,就是一些青年浮躁,追逐名利,甚至不擇手段,這已引起社會的擔憂。我想做學問應甘於寂寞,淡泊名利。任何學科都不是輕易可以掌握的,總結以往事業成功者,都付出過辛勤勞動。千萬不要虛度光陰。”盡管我不再年輕,我還是願意按照魏老先生指引的學術路子走下去,人生如白駒過隙,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也許是我這個“私塾弟子”能夠寬慰先生回報先生的唯一事情吧。

第四十二(節) 鬆花糕小記

自幼生活在晉西北一座古老的小縣城裏,喜歡的零吃也非常一般,如山楂餅、爆米花、葵花子和蘋果、杏之類的水果。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又增加了吃巧克力、開心果、話梅、冰淇淋之類的嗜好。現在我們的生活改善了許多,有時反倒不知吃什麼好,到超市裏轉上一圈,或許還是一無所得。於是偶爾還會想起朱元璋逃亡途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湯類的傳說,想起近年一部賀歲片中花錢找苦吃的老板。

前些天,單位裏的女友從昆明出差回來,相贈一盒當地特產鬆花糕。看看包裝,非常一般,沒有什麼引人流涎的特別之處,看看樸實無華的包裝,想想其中的食品也不會有多少精美。於是擱置茶幾底下,一放就是半月。可能是因為外包裝的緣故,喜歡小食品的兒子竟然也沒有打開這盒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