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西北行(11)(1 / 2)

敬業:說到這一點時,我感到非常羞愧。沈愛娣是牛津大學的博士,畢業後到利茲大學任教,專業是東亞史研究,尤其對山西近代史頗有興趣,出於相近的專業或一些相同的愛好,我結識了這位女學者。我的印象是她酷愛工作,為了一本太原近代鄉紳劉大鵬的日記,她每天出入省圖書館,甚至不惜到劉大鵬的老家清徐縣赤橋村去訪問。那次約好了見麵,我去了賓館,她的床鋪上散放著許多的紙片,一看就知道她這一天過得很不輕鬆,一問果然如此,她說是為了參加明年挪威的學術討論會,正在準備關於清代山西婦女起居與服飾問題的論文提綱。總之她在山西的日子並不輕鬆,為了給她的學生講好課,她認為要做大量的工作,毫無疑問,她是一個兢兢業業工作的人。

生活:從我和沈愛娣斷斷續續的交往中,發現她是一個生活簡單隨和的人,這也是為何我特別願意與她保持聯係的主要原因,除了文化交流的原因之外。從她的食物看一般的菜肴她都可以對付,隻要是給她加上土豆和牛肉便好。如此一來就覺得為她準備一次飯菜也沒有什麼困難。從她簡單的飲食習慣和吃得香睡得好的現象分析,她是一位身體和心理都非常健康、智商很高的人。她的話不多,有時她給我們講講英國的往事,有時回答我們的問題,有時也給我們提出些問題,說到好玩的時候,她的笑聲也是爽朗開心的,並且富有感染力。

環境:提到霧都,有些常識的人都會想到英國的首都倫敦,倫敦不僅以世界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聞名於世,也以霧都讓人矚目。狄更斯的一部《霧都孤兒》讓人們身臨其境般地感受了霧的神秘,霧的恐懼,霧的危害。與沈愛娣的幾番接觸,才知道倫敦霧都的曆史已經結束。她說倫敦最後一次大霧是在七十年代初。據記載,1952年12月5日至8日,大霧籠罩了倫敦,居民大量患呼吸道疾病,四天就有4000多人死亡。關於霧都之霧,我一直誤認為是地中海氣候所造成的,愛娣說實則是工業汙染所致。因為工廠排放的大量有毒汙染物聚集在逆溫層下,短時間內無法擴散,由此形成倫敦獨有的霧氣。倫敦的濃霧已經驅散,我們的環境何時能夠達到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標準呢?

第四十五(節) 小保姆·針線活·洋博士

家裏來了一位可人心意的左權小保姆。她個子高高的,臉蛋圓圓的,純樸自然,性格溫和,幹活有板有眼,說話不緊不慢,沒活的時候她也看看書翻翻報,繪畫花樣、繡繡鞋墊什麼的,我想,她這種平和安穩的狀態或許與她喜歡針線活有一定的關係。

女子所作的紡績、刺繡、縫紉之類的事情,從前統稱為“女紅”或“女工”、“女功”,《史記·貨殖列傳》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泄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伎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繈至而輻輳。”就是說很久以來女子的針線活就是一種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立足的必備技能。小農經濟社會中,男耕女織是最自然不過的生存狀態,我們從《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中,也可以知道做針線對一個家庭特別是一位女性的重要性。

我不算一個很勤奮的人,但也還沒有步入懶散女的行列。這幾年與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女博士Harrison有過一些交往後,對自己的惰性有了足夠的認識,知道自己與這位同行還存在不小的差距。Harrison先後幾次來太原,每次停留一個來月,在太原的日子裏,除了圖書館還是圖書館,有時也與人們交談,卻從未聽她說起逛街購物類的事情,她也不願去娛樂場所,有些像清教徒的生活。與她聊天長談一般也就是吃飯的時間。有幾次說到工作、學習外的興趣,她提到了遊泳、散步和繡花,說繡花是英國女孩子普遍喜歡的事情。一個生長在發達國家且受過最好教育的女性,遊泳、散步類的消遣鍛煉我能夠猜得出,而喜歡繡花我覺得不可思議。憑她的聰慧,憑她的學識,緣何會對繡花一類的手工活情有獨鍾?

近代工業社會到來後,機器織布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紡織,流水線機械生產成衣模式取代了一針一線的舊式縫紉,今天,鞋襪之作全由工廠和商家代理,女性從手工縫製日用品的勞役中解脫,有了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城市女性完全擺脫了針頭線腦的煩擾,偶爾還有人打打毛衣,餘者都被閑置一旁。二三十歲的女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也許這輩子也拿不動或者是拿不起針錢。按理說,不做針線活也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不少人卻養成了做事馬虎眼高手低的毛病,號稱新型人類的她們在家的邋遢與外出的亮麗對比強烈,有時讓我們這些經曆過困難年代的人感到困惑。我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中,肯定隱喻了做人的一些大道理,否則的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就不會有“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條規了。做針線活也許讓人能明白踏踏實實做事、欲做大事先從小事做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