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盧溝曉月(2 / 2)

不過,單以“曉月”形容盧溝橋之美,據傳是另有原因:每當舊曆的月盡頭(晦日)天快曉時,下弦的鉤月在別處還看不分明,如有人趕到此橋上,他偏先得清光。這俗傳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實,盧溝橋也不過高起一些,難道同一時間在西山山頂,或北平城內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曉的月亮,會比盧溝橋上不如?不過,話還是不這麼拘板說為妙,用“曉月”陪襯盧溝橋的實是一位善於想象而又身經的藝術家的妙語,本來不預備後人去作科學的測驗。你想:“一日之計在於晨”,何況是行人的早發,朝氣清蒙,烘托出那鉤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橋。京城的雉堞若隱若現,西山的雲翳似近似遠,大野無邊,黃流激奔……這樣光,這樣色彩,這樣地點與建築,不管是料峭的春晨,淒冷的秋曉,景物雖然隨時有變,但若無雨雪的降臨,每月末五更頭的月亮、白石橋、大野、黃流,總可湊成一幅佳畫,渲染飄浮於行旅者的心靈深處,發生出多少樣反射的美感。

你說,偏以“曉月”陪襯這“碧草盧溝”,不是最相稱的“妙境”麼?

無論你是否身經其地,現在,你對於這名標曆史的勝跡,大約不止於“發思古之幽情”罷?其實,即以思古而論也盡夠你深思,詠歎,有無窮的興趣!何況血痕染過那些石獅的鬈鬣,白骨在橋上的輪跡裏腐化,漠漠風沙,嗚咽河流,自然會造成一篇悲壯的史詩,就是萬古長存的“曉月”

也必定對你慘笑,對你冷覷,不是昔日的溫柔,幽麗,隻引動你的“清念”。

橋下的黃流,日夜嗚咽,泛挹著青空的灝氣,伴守著沉默的郊原……他們都等待著有明光大來與洪濤衝蕩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曉。

心香一瓣

作為“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留給了人們太多的追思與遐想。

當月夜的清輝籠罩著盧溝橋時,欣賞那“一天三月”的動人奇景,誰的心靈能夠不有所觸動?美景易使人沉醉,也易使人生發喜怒哀樂之情。

本文寫作於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之後,當時日軍發起了全麵侵華戰爭,中華民族也開始了全民族的自衛戰爭。

盧溝曉月“那一日的清曉”,正寄寓了作者對民族解放、抗戰勝利那一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