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外的古道兩旁,小橋流水隱約,竹筒人家宛然畫圖。
古道上有汽車競賽長跑,在山腰寫著一個又一個“之”字。
古道用它久曆風雨的肩膀扛起現代文明。
當年築造長城的流民和兵卒,未必想得到他們給後世留下珍寶,更不會想到幾千年以後有個農民的兒子叫毛澤東的,說了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話,給人敕寫碑上,豎在長城邊側;也不會想到還有個尼克鬆,有個撒切爾夫人,有個伊麗莎白女王,還有無以計數的海內外遊人,萬裏迢迢來看他們的傑作;他們當初想的無非是盡快造好長城省去一些戰事,然後回家與親人團聚,一起飲陶罐裏的低度酒。
往往,舉世矚目的古跡,就是在深重的苦難中建造的。
它要求建造者準備幾百噸的血、幾千噸的淚、幾萬噸的汗,不計其數的生命。它的挺立,意味著一些人要倒下;往往,古跡的設計者和建造者隻是出於一個並不繁複的設想,卻在無意間為後世留下珍寶,進而為一個民族建立了圖騰。
秋雨漸漸地停了,雲隙間透出蔚藍的天光,濕重的雲團躲進山穀裏養神,輕紗似的雲縷還留在長城上擦拭遊人的履痕。夕陽已走到山村,它的光芒並不離開,依舊穿過雲陣照著八達嶺的群山,以及我足下、頭上的長城。長城兩側的山巒上,最美的是楓,是柿樹;一株楓就是一個紅火把,一株柿樹就是一個黃火把,這千千萬萬的火把,把紫塞內外的長城燒得黃中透紫,有如一簇簇溫度不等的火焰。長城是伸向雲天的旗,楓是它的紅纓;長城是萬裏關山上的萬裏路,雲是它的驛站。
遊人前方是雲朵,雲朵下麵是人,黃皮膚的、白皮膚的、黑皮膚的、棕色皮膚的、滿世界各色皮膚的;而雲朵外,依舊是長城;長城的前方,還是雲;雲下,又是人……
長城望不斷。長城的前方是長城。
長城賴以存身的,是我的——我們的黃土地。
心香一瓣
長城是中華民族不朽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盡管它承載著太多普通勞動者的血和淚,承載著一個古老民族的痛和苦,一切都已經化作曆史的塵煙。
今天的長城,在曆史滄桑之中昭示的是中華民族不屈抗爭、自強不息、勤勞智慧的精神。歲月的鬥轉星移,磨蝕的隻是長城的外表,雕刻出來的卻是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豐碑。
隻要中華兒女在,長城就不會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