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人物傳奇(2)(2 / 3)

當時,醫學界掀起了配製新的有機藥物的高潮。多馬克與同事以蓬勃發展的德國化學工業為後盾,把染料合成和新醫藥的研究結合起來。他們先後合成了1000多種偶氮化合物,多馬克不厭其煩逐個地進行試驗。盡管這些化合物中的大多數在試管實驗中並無明顯的抗菌作用,但他還是堅持在動物身上試驗。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成千上萬個小白鼠因受鏈球菌感染一個一個死去,盼望中的新藥卻沒有出現。1932年聖誕節前夕,奇跡終於發生了:多馬克把一種在試管試驗中沒有抗菌作用的橘紅色化合物灌給受感染的小白鼠後,這些小白鼠日漸康複。他又發現這種化合物的毒性很小。

救活小白鼠的橘紅色化合物,早在1908年就已由人工合成。由於它能快速而緊密地與羊毛蛋白質結合,因而被用來給紡織品著色,商品名為“百浪多息”。多馬克發現其藥用價值後.既興奮又冷靜,他沒有急於發表論文,而隻是以“殺蟲劑”的名義申請專利權。因為他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用於人體。

一天,多馬克視為掌上明珠的女兒瑪麗的手指被刺破受了感染,繼而手指腫脹發痛,全身發燒。多馬克心急如焚,他請來城裏最有名的醫生,用盡了各種良藥,都無濟於事。感染惡化成敗血症,瑪麗生命垂危。

此時,多馬克想到應該知道女兒是受的什麼病菌感染。他把瑪麗傷口的滲出液和血液抹在玻璃片上,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是他正在研究的鏈球菌。他想到了“百浪多息”。他不也盼了好久要把這種新藥用於人體嗎?今天這機會來了,但用藥對象卻是他的女兒,他可愛的瑪麗。然而他別無選擇,隻有冒險一試。多馬克從實驗室拿來了兩瓶“百浪多息”。

“你要給她打什麼針?”妻子看見多馬克正準備給女兒注射。

“百浪多息。”多馬克毫無表情。

妻子抽泣起來。多馬克的各項實驗她都清楚明白,“百浪多息”在動物身上試驗成功並不意味著人能接受。這一針下去女兒能活嗎?她不能勸阻多馬克,因為已到了最後關頭……

多馬克將“百浪多息”推進了處於昏迷狀態的瑪麗的身體。

時間一小時又一小時地過去,“瑪麗,瑪麗……”多馬克淒楚地呼喚著女兒。

“爸爸……”瑪麗終於慢慢睜開了雙眼。

多馬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定神審視著女兒,撫摸著她的前額:“簡直是美妙的夢!”瑪麗因憔悴而顯得更大的雙眸又閃射出生命的光芒。

女兒得救了!“百浪多息”竟是一種起死回生的靈藥,而懷抱中的女兒,正是世界上第一個用這種藥戰勝了鏈球菌敗血症的人。

“百浪多息”轟動了全世界,使用“百浪多息”取得良好療效的消息不斷傳來。倫敦一家醫院報道:使用了“百浪多息”,鏈球菌敗血症死亡率降低到15%。

大西洋彼岸發來電訊:美國總統的兒子由於病菌感染而奄奄一息,“百浪多息”挽救了他的生命!

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埃夫婦及其同事揭開了“百浪多息”在活體中發生作用之謎:原來“百浪多息”在體內能分解出磺胺基因——對氨基苯磺酰胺(簡稱磺胺)。磺胺與細菌生長所需要的對氨基甲酸在化學結構上十分相似,被細菌吸收而又不起養料作用,細菌就不得不死去。

由於多馬克創造性的工作,人類在與疾病的鬥爭中又增添了一個強大的武器。磺胺類藥具有強烈的抑菌作用,在控製感染性疾病中療效很好。它為許多有致命危險的急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使不少慢性疾病也得以早愈。多馬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

1937年德國化學學會授予多馬克埃·費雪紀念章。1939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授予多馬克,以表彰他研究和發現磺胺藥,並使之投人大量生產的功績。因為當時希特勒早已明令禁止德國人接受諾貝爾獎,所以,納粹軟禁了多馬克,並強迫他在一封拒絕接受諾貝爾獎的信上簽名,然後寄給諾貝爾基金會。

軟禁中的多馬克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研究,他仍在繼續尋找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磺胺藥。1940年,多馬克報道了磺胺噻唑(商品名為“消治龍”)及其功效;次年,多馬克又研究出從磺胺噻唑衍生出的抗結核藥物肼類化合物。

1947年12月,瑞典首都,諾貝爾基金會專門為多馬克補行授獎儀式。但由於領獎時間遠遠超過了規定的年限,獎金不再補發。多馬克在補行的授獎儀式上,熱情洋溢地作了題為《化學治療細菌感染的新進展》的講演,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瑞典國王親自給他頒發了證書和鐫有他姓名的諾貝爾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