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
南大洋位於南緯60度以上,洋麵開闊,氣象宏大。這是一片沒有被大陸分隔的海域,海浪此起彼伏,不斷翻滾,洋麵上終年盛行西風。又到了要認真學習和思考的時候了——船上的4位專家給我們作了發人深省的講座,好讓我們對南大洋的自然環境有一定的了解。
然後,我們便急切地期待著科考船通過大西洋輻合帶的那一刻——從南極地區流過來的冷且淡的洋流,在這裏和較暖的亞南極海水交彙,這種交彙帶來的影響我們立刻感受到了:氣溫很快下降了5攝氏度(按照華氏溫度計算,則是下降了41華氏度),水溫驟降10攝氏度(即50華氏度)。由洋流交彙產生的亂流通常會殺死大量漂浮在水麵的浮遊生物,於是南極磷蝦聞風而來——這種無脊椎蝦類以浮遊生物為食。我們還注意到,上百隻各種各樣的海鳥都朝這片食物豐富的地區聚集過來。海燕、南極鸌和信天翁在頭頂盤旋著、鳴叫著,然後一頭紮進水中捕食。
船上為我們放映著和沙克爾頓爵士的故事有關的電影,分3次播出,想必將來我一看到這部電影,就會回想起這次旅行。和大家打成一片的卡洛琳拿出很多爆米花請我們吃,一邊吃著爆米花一邊看電影真是種享受。
早上,輪船的橋樓裏傳來的“船頭右側有冰山”的喊聲,我被吵醒了。通過舷窗向外看,我覺得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快看啊,有大冰塊!”海上很快就彌漫起大霧來,遠遠地,隱約能看到兩個高高的白色塔狀物,別的根本看不清。
今天的4場講座很快開始了。皮特的解說為我們開啟了南極哺乳動物世界的大門;林恩詳盡講解了南大洋海象的生活習性,雄性海象都有三妻四妾,據說要管理好這群後宮是件不容易的事;比爾回顧了大家在最近旅程中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史蒂芬的講座則提醒我們要注意,要在這片苛刻、貧瘠的荒原上生存,需要作出多大的調整和適應。
從翻騰的海水中伸出的沙格岩非常壯觀,不過,在導航員們看來,它們可是種潛在的威脅,稍不小心就會一頭撞上。成千上萬隻鳥兒和好幾百頭海豹像是受磁力吸引一般聚集在此。正是在這裏,我第一次見到了大群的鯨在遠處的海水裏遊動。
今天以觀看關於沙克爾頓爵士電影第三部分圓滿結束。
早晨醒來時是一個光線暗淡的黎明,海天在南喬治亞島的北部邊緣交融,彎彎曲曲的海岸線被從天際緩緩升起的霧氣蓋住了。
南喬治亞島東海岸的巡遊
伯德島像是大海中的一顆珍珠,“遊隼水手號”停靠在埃爾森赫灣的時候,淩空飛翔著成千上萬的鳥兒,遮了天蔽了日,而海拔862米的雪峰山為這一幕充當了壯觀的背景。上午沒有登陸的安排,但是按計劃,我們要沿著這個小海灣那具有天然屏障的海岸線巡遊一番,作為下午將要登陸索爾茲伯裏平原的熱身。救生艇的馬達慢慢轉動著,帶著我們沿著海岸,繞過嶙峋的岩架進行巡遊,觀賞海狗和馬卡龍企鵝。巨大的海藻葉在潮汐中擺動,姿態柔軟,但實際上它們的根牢牢地紮在下方的岩石海床上。乘小船的感覺很不錯,駕駛員將馬達也關掉,這就更妙了!那種原始的寂靜包圍了我們。海水拍打著海岸,企鵝吵吵嚷嚷,飛翔的海鳥鳴叫著,雄海豹一會兒叫喚,一會兒噴著鼻氣,還有相機快門聲不時地響起,周圍高聳的岩架上,信天翁一邊淩空飛起,一邊發出叫聲。我沉浸在這個自然的世界裏,簡直是如癡如醉了!當我們回到“遊隼水手號”,愉快地享用自助餐時,科考船開始沿著南喬治亞島的東海岸,緩緩朝新的停泊點——索爾茲伯裏平原駛去。
探訪南喬治亞島
南喬治亞島無疑是亞南極島嶼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島嶼,這裏山峰林立,峰頂均覆蓋著美麗的永久性冰帽,有的冰山海拔高達3000米。160多個冰川蝕刻著山體,有的一路向下延伸到了海麵。這座新月形島嶼有170公裏長,最寬處為40公裏。
第一個看到這片荒涼險峻的陸地的,當屬出生在倫敦的商人安托萬·德·拉羅切(Antoine de la Roche)。1675年他的船繞行過和恩角後,被大風向南吹到此地。第一次有史可查的登陸則發生在那100年之後——1775年,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登上島嶼,並宣布這塊土地屬喬治三世國王所有。直到1908年,這個島嶼確定為馬爾維納斯群島屬地,才正式確定它歸屬為大英帝國。但是,在發現這個島嶼時,庫克船長似乎對它並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