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行程1 第一次南極探險:深入走進企鵝的世界(3)(1 / 3)

這裏的環境原始而質樸,要捕麵,必須傳達出完整性和真實性。對於處在這種寒冷地區的生態攝影師和記者來說,挑戰總是會不時出現。每當我要進行寫作時,都會十指交叉,做個深呼吸,我要讓自己相信:關於記錄下來的這些想法和情節,我所拍攝的照片會很給力地給出視覺上的證明,證明它們的確所言不虛。

本書挑選的照片,都是能夠捕我對一個客觀事物的所見和所感。這些照片仿佛在說,“我記憶裏的這個地方就是這樣的”或是“這裏的野生動物就是這樣的……”所以這本書中承載的不僅僅是我寫下的記憶,更表達了我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視覺印象以及我作為報告者的所思所想。這本書結合了影像和文字,表達了“真實的我是怎麼樣的”。實際上,正是我的相機和文字的結合,催生了這樣一本書。

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爵士在南極的堅強求生(上)

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爵士(1874—1922)第一次到達南極是在1901年。當時,他跟隨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的國際南極探險隊進行為期3年的南極探險,這支探險隊搭乘的船隻叫“發現號”,因此這次的任務也隨之命名為“發現”。他們的目標是到達南極點,但是在離目的地還有1609公裏時就不得不返回。沙克爾頓在撤回的途中患上了壞死病,於1903年乘坐救援船“早晨號”回到英格蘭。

1908年,沙克爾頓率領自己的探險隊重返南極冰川(他離開英格蘭的時間是1907年8月),搭乘的船是“獵手號”。探險隊再次功敗垂成,沒能到達南極點,但與上一次相比,這次他們離南極點隻有180公裏。探險隊最終於1909年返回英格蘭。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孟森在南極將挪威國旗舉起,宣布自己成為到達南極點的第一人。

對於沙克爾頓而言,直到他率領皇家南極穿越探險隊,於1914年乘坐“堅毅號”奔赴南極,才成就他個人的南極神話。1914年8月8日離開英格蘭後,探險隊乘船駛往火地群島,在那裏將一群雪橇犬接上船,並且補充了物資,然後就開始朝南極挺進。就在這一年年末,仲夏時分,“堅毅號”在南極圈遭遇堅冰和冰山。1915年1月17日,探險船深陷冰川之中動彈不得。沙克爾頓命令船員們作好應付9個月漫長冬天的準備,因為直到來年春天冰川融化,也許才能繼續向南航行。

但“堅毅號”船體最終承受不住消融的碎冰和冰流的碰撞而裂開,並且無法修複,情況更加惡劣了。1915年10月27日,沙克爾頓命令船員棄船,11月21日,船沉沒到冰麵之下。

帶著搶救出來的救生艇,沙克爾頓和船員們度過了接下來的5個半月,他們試圖乘雪橇去到將近400公裏遠的保利特島尋求援助。但是沙克爾頓發現隊伍行進非常緩慢,而物資消耗過快,因此他決定讓探險隊進入救生艇,朝離此地320公裏的奇幻島駛去。航行數天後,他們意識到攜帶的物資不夠維持如此長的時間,沙克爾頓便決定改去距離更近一些的大象島。經過7天艱苦的海上旅程,他們終於安全到達大象島。

盡管船員們再次踏上了堅實的土地,情況暫時得到了緩解,但沙克爾頓知道,大象島是一個遠離航道的無人島嶼,留在那裏隻有死路一條。這時,他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命令船員中的5名和自己一起,橫渡約1500公裏波浪滔天的大海,到設有捕鯨站的南喬治亞島求救。從那裏他可以安排救援,救回大象島上的其餘船員。

去往南喬治亞島的路途中,沙克爾頓他們遭遇了十分險惡的海上條件:狂風大作,海浪滔天,極度寒冷。在沙克爾頓的書裏,他這樣寫道:

半夜時分,我在操縱舵杆,突然注意到在南麵和西南方向之間有一線非常清晰的天空。我大聲告訴大家:“天空放晴了!”但馬上我就意識到,我看到的不是雲層的裂縫,而是一個大浪的白色浪峰。在26年海上航行的生涯裏,我見過大海所有的突發狀況,但這麼大的浪頭我還從沒見過。

這樣一個巨浪,不是這些天一直侵擾我們的在海麵上翻滾的那種白浪。我喊道:“看在上帝的分兒上,抓緊了!它過來了!”然後便是一瞬間的寧靜,這一瞬間似乎延長為數個小時。破散開來的海浪變成白色泡沫在我們的小艇四周翻滾。小船在驚濤駭浪中間像個軟木塞一樣,一會兒被拋起,一會兒朝前衝去,四周全是隆隆的水聲。但是,最終我們的小艇挺過來了,隻是裏麵整整裝了半船的水,導致船身不堪重負地下沉,而且在海浪衝擊下船身仍在劇烈顫抖。我們爆發出了人類求生的力量,利用手邊能夠到的任何容器,將艇裏的水從側麵舀出去。10分鍾之後,我們終於確確實實地感覺到,身下的救生艇又恢複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