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霸權角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執行中立政策,後應德國要求布雷封鎖了鬆德和貝爾特海峽水域。德國投降後,丹麥要求在石勒蘇益格舉行公民投票解決歸屬問題。1920年通過公民投票,石勒蘇益格北部歸還丹麥。
1924年丹麥社會民主黨首次單獨執政。但是麵對棘手的失業問題和經濟蕭條,社民黨政府提不出妥善解決辦法,兩年後被迫辭職。
1929年全球經濟大衰退時期,社民黨大選獲勝,和激進左翼黨聯合組閣,此後除有幾次短暫失利外直到70年代均由社民黨單獨或聯合組閣。
此次經濟大蕭條造成丹麥1933年失業率高達40%,政府將貨幣大幅度貶值以刺激出口。1933、1934年同英國、德國先後簽訂了農產品協議,並相應調整了農業生產,緩和了經濟蕭條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丹麥沒有卷入歐洲大陸的紛爭,並於1939年接受德國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於1940年4月9日大舉進攻,丹麥政府當天宣布投降。1941年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由美軍占領,與丹麥失去聯係。除1944年冰島獨立以外,格陵蘭和法羅群島在戰後均歸還丹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人民在“自由委員會”、“國土與人民”等組織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展開了反法西斯德國和本國納粹分子的鬥爭。隨著德國統治和搜刮的變本加厲,鬥爭規模越來越大,由小型的破壞活動發展到大規模怠工和總罷工。地下抵抗組織不僅在丹麥本土活動,還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丹麥營”。
1945年5月4日,德國占領軍投降,丹麥重獲解放。
1947年,丹麥接受了馬歇爾計劃。1948年4月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月加入歐洲委員會。
1950年5月11日丹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53年丹麥再度修改憲法,規定丹麥為君主立憲國家,議會為一院製。對外積極發展北歐合作。
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
3.個性之王克裏斯蒂安四世
丹麥國王克裏斯蒂安四世(1588~1648年在位),盡管關於他的故事很少有童話色彩,但他是丹麥最出名、也是丹麥人最熟悉的國王之一。迄今,在丹麥許多地方,尤其是哥本哈根,都可以見到這位國王留下的遺跡-王宮建築。
丹麥經過一段時間的衰落複興、起伏沉浮後,到了腓特烈二世,呈現一派多年未有的繁榮景象,國庫充實,人民富足,國運昌盛,前途一片光明。克裏斯蒂安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繼承了丹麥王位。年僅11歲的克裏斯蒂安四世成為丹麥、挪威兩國國王。但是由於他年幼,所以國家政務由國務委員會成員組成攝政團代他執政。
克裏斯蒂安從小就顯示出他的非凡才能,他能說會唱,會彈會拉,精通體育,又會繪畫,可以說是一位琴棋書畫無所不會的全才。加上王室的精心培育,他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充分、全麵的發展。
克裏斯蒂安年滿19周歲時,正式加冕登基,稱為克裏斯蒂安四世國王。他繼承了兩個正在發展中的王國,也繼承了他父親野心勃勃的夢想,即:要把兩個斯堪的納維亞王國建成一個在所有海洋上都有自己船隻航行的“北歐的荷蘭”。他不能讓一個北歐國家落後於富裕的中歐國家。他要使自己的國家得到光輝燦爛的發展。他雄心勃勃地打算推行一係列重大計劃。他要用漂亮的建築裝飾他的國家,所以建造了腓特烈堡宮。他拆掉了菲德烈二世國王建造的舊王宮,重新建造了一座嶄新的、更加雄偉、更加富麗、也更加昂貴的王宮。王宮建在被澄碧如鏡的湖水圍繞的三個島嶼上。巍峨的城堡與碧波粼粼的湖麵相映生輝,富麗晶瑩。有人也稱腓特烈堡宮為“水晶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