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萊葉1943年攝製的《憤怒的日子》可算是丹麥當時最好的一部故事片了。影片取材於挪威中世紀的一樁“女妖案”,導演借此來影射法西斯的殘暴。這個時期,丹麥也拍攝了一些政治寓言式的紀錄片,這些紀錄片以隱晦的方式號召人民同占領者進行鬥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丹麥電影迎來了又一次大發展。反映丹麥抵抗運動的題材一時間成為電影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導演雅各布森的《看不見的軍隊》、《三年以後》、《陌生人敲門》,導演易普森和小勞裏春的《大地將變成紅色》,導演狄莫爾特的《最後的冬天》等都是這類題材的作品。其中,克裏斯登森拍了紀錄片《你的自由受到威脅》,其主要素材都是攝影師們在二戰被占領期間秘密拍攝下來的。
導演漢寧·強森夫婦還根據丹麥著名作家尼克索的同名小說改編了影片《蒂特的女兒》。這部影片描寫了一個善良少女受壓迫的一生。除了反映丹麥抵抗運動的題材,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反映資本主義社會裏兒童和青少年遭遇的影片。強森的《世界隻有巴爾一人》、《處在兩個世界的巴夫》,雅各布森的《士兵和珍妮》等就是這類影片的代表。
50年代,阿克塞爾拍攝了《永遠處在驚慌中》、《多餘的女人》、《一切為了葉蓮娜》等影片,表現工人和小職員的生活。同時他還拍攝了諷刺喜劇《黃金和綠草地》抨擊丹麥的經濟和精神生活的美國化。
另一位導演帕爾斯博為了揭示資產階級家庭關係的醜惡,以辛辣的手法拍攝了《施密特一家》。
60年代,丹麥電影界在一批新導演和編劇的推動下,掀起一股以新的藝術手法反映尖銳的社會問題的電影拍攝新浪潮,而這批年輕人的作品就被稱為“丹麥新浪潮”。導演卡爾森根據南非白人女作家戈迪默的作品拍攝了影片《抉擇》,用以揭露南非當局的種族隔離政策的罪惡;影片《我們怎麼辦》再現了丹麥抵抗運動參加者的境遇;根據挪威作家漢姆生的作品改編的影片《饑餓》則展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作家的遭遇,而這一作品也使卡爾森在國際上獲得成功。導演克猶呂利夫·施密特於1962年拍攝了揭示全民福利和社會道德實質等為題的影片《周末》。導演阿克塞爾於1967年拍攝了再現古代斯堪的納維亞傳說的影片《紅袍》。
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一批喜劇樣式的影片,如巴林格的《信仰、希望和魔法》、《可愛的家庭》和《弗列迪,你先打》都比較成功。而此時,著名導演德萊葉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後一部作品《日特魯德》。
70年代,商業性影片在丹麥得到極大的發展。當然,在追求商業性的同時,新一代的導演也沒忘記創新表現手法和反思社會問題。其中探討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價值問題的影片有托姆森的《親愛的列娜》,卡爾森的《應該,懂音樂》和《好像有人發獎》,斯坦格魯普的《危險的接吻》等。剖析資產階級社會危機的政治電影有揭露身居高位的國家宮員貪汙受賄的《警察》,以悲觀色調描繪丹麥未來的《誰殺害誰》,表現試圖以恐怖手段阻止在丹麥進行核試驗的《狙擊手》等。
把社會政治主題作為背景處理的偵探片和驚險片有《19隻紅玫瑰》、《相貌相同者》、《錢袋或生命》等,這類題材的電影當時很受觀眾歡迎。
改編本國文學作品的影片有《失蹤的官吏》、《大地是平坦的》、《山上的耶柏》、《男爵》等。這樣題材繁多的電影自然會培養出一批出色的演員,奧裏格、涅爾畢尤、海爾姆特、斯普洛格尤、海爾茨、本格爾、克裏斯登森、奧列森等都是這一時期頗受好評的電影演員。
自1966年哥本哈根成立了電影學校培養導演、攝影和錄音人員以來,丹麥電影不斷得到發展。1970年專給青年導演提供創作基地的“沃爾克紹晉”組織的成立更刺激了丹麥電影的大發展。1981年丹麥就擁有了16家電影公司,還有許多獨立製片人。1982年,丹麥年產電影15部,並建有400家電影院。
3.美術-用手勾勒的佳作
布羅默文化和克羅斯特隆文化是丹麥迄今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存,他們存在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在這兩處文化遺址中,人們發現了大量打磨精細、形製規整的燧石工具。到了新石器時代,丹麥文化得以同歐洲大陸文化同步,斯諾雷凱拉米克訥人的繩紋陶器是這個時期最有特點的陶器。之後,陶器的紋飾更加豐富,雲雷紋、渦卷紋等不斷出現。公元前1500年,丹麥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這一時期手工技藝得到高度發展,出土於特倫德霍爾瑪的《太陽賽車》代表了當時美術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