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絢麗多姿的藝術國度(4)(2 / 3)

中世紀,基督教美術在歐洲大陸興起。稍晚,這一藝術形式也進入了丹麥。初期,這種藝術形式主要表現在克爾特人和維京人的文化中,他們的主要作品是金銀器皿和木刻小像。11世紀以後,以德國羅馬式和哥特式藝術為主的歐洲大陸藝術形式經呂貝克地區傳入丹麥,並與其原有的文化形態融合,形成這一地區獨具風格的基督教美術。

12世紀之前,丹麥的教堂建築基本為木結構。12世經開始,石灰石、花崗石成為教堂建築的主要材料,建築形製是牆體厚實的羅馬式樣。

12世紀末期,丹麥出現了磚結構的修道院以及一些在早期教堂基礎上改建的宗教建築,但到目前為止,這類建築保存完好的隻有赫爾辛格修道院。

隨著教堂的興建,雕塑藝術得以繁榮。公元1200年,丹麥出現了西蘭島和耶靈兩大雕塑中心。這裏主要生產供奉於教堂的木雕和作為建築裝飾的浮雕,雕塑內容多為基督受難、聖母瑪麗亞和眾使徒的形象。安放在羅斯基勒主教堂內的瑪格麗特皇後陵墓中的雕塑,受到德國哥特式雕塑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風格特點。15世紀時,祭壇雕塑成為主要的藝術品,其中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德國雕塑家C.伯格設計的歐登塞主教堂祭壇雕塑和H.布呂格曼設計的石勒蘇益格主教堂祭壇雕塑。

與雕塑相比,丹麥繪畫的發展比較晚,直到15世紀大多數教堂內才出現濕壁畫和少量的木板祭壇畫。這時的繪畫藝術水平高低不齊,其中藝術價值較高的當數羅斯基勒主教堂的天頂畫《三王朝拜》和坐落在默思島上的法內非尤爾教堂的天頂畫。

在文藝複興及巴洛克時代的宗教改革之後,丹麥的建築藝術-特別是大規模的公用和民用建築-快速發展起來。在國王克裏斯蒂安四世統治時期,丹麥建築受到荷蘭文藝複興建築樣式的極大影響,修建了哥本哈根城堡和赫爾辛格的卡隆堡等傑出建築。到18世紀初期,意大利的巴洛克風格傳入丹麥,哥本哈根歌劇院及腓特烈堡皇宮就具有明顯的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特征。1754年,哥本哈根皇家美術學院成立,大量有成就的美術家都雲集在這裏。阿曼林堡廣場的設計者N.埃格特沃和羅斯基勒宮的設計者L.圖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在建築藝術蓬勃發展的時候,雕塑和繪畫卻沉寂了很長時間。大部分雕塑家和畫家都是受聘於宮廷的外國人,而那些雕塑僅限於皇家貴族的陵墓雕塑,繪畫也主要用來作宮廷的內部裝飾。直到17世紀初,日益繁榮的城市經濟才使西蘭島、日德蘭島和哥本哈根等重要城市和地區出現了雕塑、繪畫作坊,他們承接的祭壇、唱詩壇和墓碑裝飾訂件也日益增多。

隨著丹麥與歐洲大陸的交流日趨頻繁,來自歐洲各地的藝術影響也更為顯著。荷蘭、比利時、德國等地的藝術家在丹麥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和繪畫遺跡,較具代表性的有佛蘭德斯雕刻家迪厄薩特作的《克裏斯蒂安四世像》和《腓特烈三世像》;法國雕塑家拉穆勒作的《克裏斯琴騎馬像》;比利時雕塑家凱利努斯為丹麥貴族雕塑的大量紀念性肖像。在繪畫領域,丹麥畫家曼德爾和武克特斯的繪畫中具有典型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其中武克特斯的《丹麥王子肖像》具有深厚的色彩表現力;克羅克和科夫勒的繪畫風格則受法國畫家普桑的影響較大,他們大膽地將曆史題材引進天頂畫中;肖像畫家瓦爾和圖舍則受德國畫風影響較大,表現極為細膩。皮洛的繪畫以色彩著稱,他的一係列宮廷權貴人物肖像畫頗受稱道。

哥本哈根皇家美術學院是新古典主義時代美術家聚集地。哈爾斯多夫曾就學於巴黎和羅馬,他設計的腓特烈五世寢宮和哥本哈根一些豪華宮殿代表著新古典主義的最高成就。漢森是哈爾斯多夫的學生,他以複興古典建築為己任,設計建造的奧爾·雷底主教堂、市政廳和法院是新帕拉迪亞風格的典苑,流行一時。

阿比爾德文是較有影響的畫家,曾受過嚴格的繪畫訓練,年輕時的托爾瓦德森在藝術上曾受過他不小的影響。而托爾瓦德森後來成為了成就卓著的雕塑家,他的學生比森在雕塑方麵也有比較大的成就。《凱旋戰士紀念碑》是比森轉向現實主義後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