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3 / 3)

雖然有大量現實作品,但骨子裏,他不是“現實感”和“鬥爭感”很強的作家,他更像靈魂方麵的美學大師——大自然最親近、最信賴之人,更像一個理想主義的冥想者和歌頌者,那種幹淨得能聽懂花鳥物語、拿到童話鑰匙的人。對現實,他的反抗工具是美,是對醜和惡“背過臉去”的姿式,是以回答“人應怎樣生活”“何以不辜負這個世界”的方式來進行。他消化矛盾、超越苦難的願望和能力都太強了,他不能忍受被陰暗擋住光線、降低視力的生活。而且,這毫不妨礙他對那些英勇的同胞報以愛和尊敬,這在他對茨維塔耶娃、巴別爾、愛倫堡等人的評述中清晰可見,他熟悉對方的價值,清楚對方的意義,擁戴對方的勞動。比如他這樣說愛倫堡——

我們每個人都想象一個永久的幸福和平的時代,一個自由、理性的勞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飽經風霜的生命應享受安寧和幸福……一旦這個時代到來,一旦太陽在擺脫了恐懼和暴力的大地上升起,人們就會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懷念所有為它的到來而貢獻了勞動、才華和生命的人。在這些人當中,伊利亞·愛倫堡必將名列前茅。

詩性、浪漫、理想人格、美學的純粹、對永恒價值的守護、對細微之物的深情、對教育和藝術的關注、突破時代糾纏的行走……這一切,奠定了巴氏風格,一種知識和精神上的“百科全書”風格。

正是基於這種高尚的風格,這種完美的人道主義風範,1965年,他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多年來,我已慣於將《金薔薇》擱在枕邊,就像小孩子讓最愛的糖果觸手可及。睡前翻開某頁,無論內心多麼浮躁,這時都會安靜下來,連空氣都變得像書中森林裏的那樣:清澈、濕潤、流暢,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靜,綠的香味……

它滋養你的精神,你的呼吸,你的肺……在有益於身心健康方麵,我認為巴烏斯托夫斯基是最令人難忘的一位。

2000年

伊利亞·愛倫堡

(1891—1967)

俄羅斯記者、作家。1891年生於基輔,中學時參加布爾什維克地下組織,曾經被捕和流亡。作為記者,他參與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的報道,並長期遊曆歐洲,曾任世界和平理事會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暴風雨》和《巨浪》等,並有大量劄記、詩集和文論。1954年發表中篇小說《解凍》,引起轟動。此後,他曆時5年完成了6卷本的大型回憶錄《人·歲月·生活》,該書以沉痛的感受、深沉的良知憶述了大量同代人的生涯和命運,披露政治的動蕩與陰暗,被譽為蘇聯“解凍文學”的開山之作、“歐洲的文藝史詩”。

上世紀50年代初,斯大林掀起“反猶太複國主義”運動,愛倫堡拒絕在政府號召書上簽名,並於1953年2月致函斯大林,表示自己的擔憂。該舉動為其埋下殺身之禍,幸好斯大林病亡,他才逃過一劫。1967年,愛倫堡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