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直腸多普勒超聲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
醫學影像
作者:韓運生
[摘要] 目的 探討經直腸腔多普勒對前列腺良惡性疾病的診斷意義。 方法 回顧性分析前列腺癌患者20例和前列腺增生患者20例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經直腸腔內多普勒進行檢測,比較兩組的影像學特征。 結果 前列腺增生患者內腺體積增大。14例前列腺癌患者腺體內顯示低回聲,占70.0%。對照組前列腺的血供少,分布均勻,前列腺增生血供豐富,血流信號增強, 12例為2級及以上,前列腺癌患者血供豐富、血流信號增強,17例為2級及以上,三組差異顯著(P
[關鍵詞] 經直腸腔內多普勒;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中圖分類號] R737.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0-0075-03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見的良性疾病,主要是由於前列腺的逐漸增大而對尿道和膀胱出口產生壓迫,導致尿頻、尿急、排尿費力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前列腺癌就是發生於男性前列腺組織中的惡性腫瘤,是前列腺腺泡細胞異常無序生長的結果。近幾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有增長的趨勢[1]。超聲作為一種無創的檢查手段,隨著其技術的發展,在良惡性疾病的鑒別診斷中逐漸發揮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顧性分析20例前列腺增生和20例前列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的影像學參數,存在為臨床上的鑒別診斷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前列腺癌患者各2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超聲學結果。前列腺增生患者為增生組,年齡48~79歲,平均(67.9±17.5)歲,前列腺癌組年齡54~80歲,平均(70.1±19.4)歲。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診斷明確;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均行彩色超聲檢查,並有完整的參數結果。另選擇2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納入的研究對象無泌尿係感染,前列腺特異抗原在正常範圍內,年齡50~80歲,平均(69.7±16.2)歲,三者的平均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彩色多普勒進行檢查,探頭為腔內變頻端掃式。檢查前清潔腸道,左側臥位,雙腿屈曲。膀胱適當充盈,進行全麵檢查。
1.3 評價方法
二維超聲下觀察前列腺形狀、大小、回聲、內外腺的比例。測量前列腺和內腺的三個徑線,觀察盆腔、直腸壁、膀胱基底部的淋巴結情況。彩色多普勒測量收縮期峰值速度(PSV)、阻力指數(RI)。前列腺增生組和對照組觀察內腺和外腺動脈的血流,取阻力指數較高的動脈頻譜進行統計。前列腺癌患者測量結節周圍及結節內部的血流。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分級評價標準[2]:0級為血流信號稀疏;1級為信號稍多;2級為信號豐富;3級為信號極豐富。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三組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組間的動脈血供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二維超聲結果
2.1.1 正常組和前列腺增生組 正常組前列腺形態正常,內腺和外腺的前後徑比約為1∶1,內線體積小,與外界分界欠清,內部回聲均勻,無鈣化回聲。前列腺增生患者內腺體積增大,外腺受壓,內腺和外腺前後徑比約7∶1,部分患者內腺呈現結節樣的改變,內腺和外腺交界部位可見鈣化。
2.1.2前列腺癌組 14例患者腺體內顯示低回聲,占70.0%。部分患者內腺和外腺結構不易區分,外形不規整,包膜不連續,內部回聲不均勻,呈網格狀、蜂窩狀,周圍淋巴結多半有腫大,部分患者出現膀胱壁、直腸壁連續性中斷或遠處轉移。
2.2 CDFI檢查結果
①對照組前列腺的血供少,分布均勻,18例為0級,2例為1級。②前列腺增生血供豐富,血流信號增強,以內腺為主,分支規整,走行順。其中2例為0級,6例為1級,11例為2級,1例為3級。③前列腺癌血供豐富、血流信號增強,血管增粗,多位於結節的周圍或者延伸入結節內部,信號集中,簇狀或者枝狀。其中3例患者為1級,16例患者為2級,1例患者為3級。三組患者血供分級比較采用秩和檢驗。